五霞寺

五霞寺

該寺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是北宋林學家陳翥著書立說的書舍。 嘉祐六年(1061年)陳翥逝世後,世人為紀念他,將書舍改為“烏霞洞庵”。 1986~1987年,除省、縣撥出專款外,佛教居士、信士集資維修寺舍,重塑和增塑佛像。

基本信息

烏霞寺,又名烏鴉洞庵、五霞寺。該寺建於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是北宋林學家陳翥著書立說的書舍。嘉祐六年(1061年)陳翥逝世後,世人為紀念他,將書舍改為“烏霞洞庵”。庵為磚瓦結構,兩進11間,跨度13米,寬11米,面積為300多平方米,有佛像和僧人,後遭兵燹而成瓦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地方募化集資重建。民國36年(1947年)夏,縣國民兵團伐木燒庵,前殿倖免,後殿被付之一炬,現壁間碑刻兩塊尚存。1984年就被列入省級重點保護寺廟,國家2A級景區。地址在縣城西北17公里桂山鄉馬仁山南腹部。山勢環抱,曲徑幽雅,處懸崖峭壁之下,名區勝地,不啻桃園一別境。《中國名勝辭典》收錄“烏霞洞”條目。
烏霞洞在烏霞寺後,是天然形成的山洞,洞口較小,洞內空間較大。抗日戰爭爆發時,譚震林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此指揮皖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獨立地開展游擊戰爭。
解放後,烏霞寺存有泥木佛像數尊,有僧人日常佛事,加之景點“童子拜觀音”、“八仙石”、“觀音搭腳石”,“烏霞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迴旋上下,形成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故此香火甚旺。“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毀,僅剩年久失修的庵舍。1984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級保護寺廟。1986~1987年,除省、縣撥出專款外,佛教居士、信士集資維修寺舍,重塑和增塑佛像。至此,“烏霞寺”佛像基本齊全,重現古剎之貌,成了本縣佛教界的中心、較大型佛事活動場所。寺中先後有彌凡、法雨、勤洗、普緣等任持,現任住持為釋惟文法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