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天典藏·黃蓓佳:阿姨你住過的地方》:
兒童文學不僅是帶給孩子樂趣,更要給孩子“有深度的閱讀,有質量的閱讀,有品位的閱讀”,讓孩子感知世界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無限的可能性。這就是黃蓓佳的兒童文學作品。
被譽為“一生都能閱讀的作家”
用寫作成人文學的心力和筆力寫作兒童文學
作者簡介
黃蓓佳,出生於江蘇如皋。197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4年成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室主任。
媒體推薦
每一個家都是一串記憶,一本書,一大段或者一小段生命的旅程。歲月鐫刻在門窗四壁,我們以為會長久地保存,其實很快就灰飛煙滅。記憶中殘存下來的只是一些片段——天窗瀉下來的一縷陽光,門外大樹上黑色的知了,梅雨天早晨滿屋子鼻涕蟲的閃亮黏液,外婆躺在堂屋裡搖扇子的時候肘下松松晃蕩的皮肉……
——黃蓓佳
圖書目錄
第一輯 我的青蘋果時代
我的青蘋果時代
在我最美麗的時候我遇見了誰
生命激盪的印痕
家教
我的教師生涯
學做“工農兵”
冬日記憶
阿姨你住過的地方
考藝校的學生們
如水流淌的音樂
生而有緣
也叫“朝花夕拾”
第二輯 在夢中說話
片斷
夢中蘆葦
櫻?大道
視窗的風景
台灣茶
遠了,近了,又遠了
關於草地
關於盆栽
關於鮮花
懷中的嬰兒
戀愛和恐懼
花開花落
民眾演員
在夢中說話
南京的民國建築
第三輯 直擊心靈的一瞬
遍地歌舞
灰色背景中的絢爛
挪威的濱海小鎮
歐洲的馬拉松
孤獨的旗手
黑人兄弟莫哈比
黃昏謁大馬士革清真寺
穿行在戈蘭高地上
作協主席利娜德
直擊心靈的一瞬
第四輯 為心靈點起一盞燈
走一步,說一聲“再見”
為心靈點起一盞燈
每一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寶貝
永遠的安徒生
走過的路
替生命做一點安慰
一條心靈的通道
飛翔的靈魂
世上最快樂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次次偶然
隱秘的成長
第五輯 只因為我是個母親
聖誕老人的禮物
兩幅畫
修莎理財
貼身小襖
只因為我是個母親
序言
誰讓我如此牽掛
——黃蓓佳自序
一九七八年,是我從事兒童文學寫作的開篇之年。之前我也寫作,寫的卻是成人文學。
那一年我進人北大中文系讀書。那一年也是“文革”噩夢徹底結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開始。我的世界觀、文學觀隨同新時代和新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我深陷彷徨之中,不知道往下的路如何去走。我嘗試換一種創作狀態,剛好又收到江蘇《少年文藝》主編顧憲謨老師的約稿信,就給他寫了一篇兒童小說《星空下》。
小說很快發表,並且緊接著在江蘇省獲獎。顧老師跟著來了極為熱情的信,鼓勵我再寫。我寄去的第二篇作品是散文,叫《化妝晚會》,刊物以同樣快的速度發稿。就這樣,一來二去,我成了《少年文藝》的忠實撰稿人。
顧老師給我的信,平均十天一封。信中他從不吝惜溢美之詞,對我的作品總是無保留地誇讚。那時候我年輕,年輕是聽不得表揚的,讀者一喜歡,編輯一欣賞,再獲上幾個小獎,勁頭就像高燒時的體溫表,噌噌地上去了。我寫得忘記了白天和黑夜,忘記了上課和考試,忘記了寒假和暑假。有時候刊物一期能發兩篇我的稿子,我不得不用一個真名、一個筆名。
至今我常常碰到一些四十來歲的為人父母者,他們牽著孩子的手來買我的最新作品時,總是感慨萬端地說:“小時候我是讀你的兒童小說長大的呀!”這時我心裡忍不住有一種震顫,是發自心底的感動。世界這么大,人和人之間的相知相識都是緣分,《少年文藝》當了一回紐帶,它把我和讀者們親密地繫到了一起,使我的收穫遠勝於耕耘。寂寞人生路上,每當想到有人在讀著我的作品,在喜愛著我的作品,心裡的感激無以言說。
北大畢業,回江蘇工作。結婚了。做母親了。進江蘇作協當專業作家了。顧憲謨老師退休了。我不再寫兒童文學了。
一晃十幾年過去。我寫成人的短篇、中篇、長篇。寫散文和隨筆。寫電影劇本、電視劇本。偶然地,想起從前在大學宿舍里揮汗如雨為《少年文藝》趕稿的日子,競有點恍然如夢的錯覺。
一九九六年,我的女兒國小升國中。身為母親的我,和孩子共同經歷了一場算得上慘酷的升學大戰(那一年國小升國中是要憑成績錄取各等級學校的)。考試結束,塵埃落定,我在整理家中堆積成山的複習資料和模擬試卷時,心中感到了酸澀: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舉步維艱地跨人人生的嗎?他們必須要這樣過關斬將,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才能被社會發一張“許可證”嗎?
很隨意地,我和我的同事和朋友們談起感想,競得到一致的贊同和慫恿,他們說,你寫出來吧,寫成小說吧。
就這樣,我用了大概二十天的時間,寫下了《我要做好孩子》。平均日寫萬字。對於人到中年又家務纏身的我,這幾乎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狂奔速度。不是我自己在奔,是我的文字、我的人物、我的故事在引領我疾走。寫的就是我女兒的生活,我們家庭的生活,女兒在學校的生活。太熟悉的內容,簡直不需要編排,不需要想像,只需在書桌前坐下來,無數生動的場景便爭先恐後要湧出筆端,有一種欲罷不能的酣暢。 小說完成後,又以最快的速度出版。大概也是一個月吧。記得我是十二月初才決定寫這本書,春節剛過,漂亮的樣書已經送到我的手上。女兒先看。她是自己在看自己,連看三四遍,一邊看,一邊嘻開嘴巴,一個人偷著樂。然後,我開始在不同的場合聽到了孩子們驚嘆一句同樣的話:金玲跟我真像啊!阿姨你怎么知道我的事情的呢?
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可我知道我的女兒。我的女兒是千千萬萬個“他們”中的一個。我寫好了女兒的故事,自然就寫好了“他們”的故事。
同樣是受編輯和讀者們的鼓舞,同樣是一發不可收的熱情,我接著又寫了《今天我是升旗手》,寫了《我飛了》,寫了《親親我的媽媽》,寫了《你是我的寶貝》和《五個八歲》。我驚喜地發現,當年寫作兒童文學的感覺還在,當年的快樂也還在,我希望自己還能夠再一次飛翔。
快樂並憂傷,或者說,快樂並思想,這是我對自己寫作兒童小說的要求。不有趣不行,僅僅有趣更不行,得讓我的文字和人物在孩子心裡留下來,很多年之後還能記住一部分,在他們回想童年時,心裡有一種溫暖和感動。
我時刻都在問自己:我做到了嗎?
生活是如此豐富,我寫作的過程,就是享受生活的過程。無數次地,當我給我筆下的孩子劃出一個生活圈子的時候,我同時也就成了這個圈子的隱身的成員,呼吸著他們的空氣,偷聽到他們的對話,也感受著他們的痛苦,最後又和他們一起飛揚。我可以同時變身為幾個孩子,時而張三,時而李四,他們的快樂和憂傷我都能懂。我和他們之間有一條秘密的心靈通道,一旦變身,我就能夠進出自如。時常有人問我:你是如何揣摩兒童心理的?我覺得這句話問得奇怪:我幹嗎要揣摩呢?我真的不需要揣摩,因為我的人物和我自己成為一體,我們彼此相知,感同身受。
這就是寫作的魅力:每一部書都是一段生命,一種面孔,一些夢想。我寫了,我就代替我的很多人物生活過了,享受過了。我自己的生命在這其中日益豐富。
誰在讓我如此牽掛,多時不見就魂牽夢繞?是我親愛的讀者,親愛的孩子們。離開他們的目光,離開他們的鼓勵,我的心中會空蕩荒涼。
從一九七八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漫長,可是實際上卻又短暫,短暫得好像一回頭就可以看見我當年扎著小辮子去郵局寄稿件的樣子。
在我剛剛提到的幾部小說中,《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親親我的媽媽》都已經多次獲得國家大獎,人選教育部門和出版部門開列的必讀書目,但是我個人比較心愛的卻是一本《我飛了》。我在這本小說的《後記》中寫道:最後一天在電腦上點擊了“存檔、列印”的時候,我坐在冬日的窗前,心中感受著一種無邊無際的純淨和光明。我忽然很捨不得離開我的這兩個孩子——單明明和杜小亞。他們像我筆下無數的人物一樣,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且哭且笑地陪伴我三兩個月之後,倏忽而去,從此便無影無蹤。我心裡留下的全都是快樂,那種帶著憂傷帶著想念帶著祝願的快樂。
我也寫過一些從前的故事,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故事,比如《漂來的狗兒》,比如《遙遠的風鈴》,比如《黑眼睛》。我已經替別人寫過很多童年故事,也應該替自己寫一點,留下一個紀念。書中寫到的梧桐大院是我兒時生活時間最久的院子,書中主人公小愛的家庭差不多是我的家庭,那個長滿蘆葦花的美麗小島,是我度過青春時光的插隊地點,還有八十年代的“青陽”小城,實際上是我最熟悉最難忘懷的故鄉城鎮。這一類的作品,可能以後我還會寫得更多。我不擔心現在的孩子能否讀懂從前。對於好的文學作品來說,歷史、年代、背景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因為古往今來人性是相通的,人的靈魂的改變不會如城市風貌的改變那樣快捷、果斷、揮揮手不帶留戀。靈魂總是要戀舊,要回顧,要一步三嘆,要徘徊低惋。靈魂總想知道自己的歷史,還想知道自己的父輩、祖輩、祖祖輩輩的歷史,想知道他們從哪兒走過來,經歷過什麼,遭遇過什麼,歡樂和悲傷過什麼,激動和鬱悶過什麼。讀這一類的小說,其實是讀從前孩子的生活狀態,讀出那個時代的尖叫、追尋和夢想。那些昨日的影像,已經泛黃,可是並不破舊,更不破碎,相反,因為積澱了歲月的沉渣,反倒散發出懷舊的溫暖,有大地深處的氣味,有舊棉衣柔軟的手感。
我筆下的孩子們:金鈴、肖曉、單明明、狗兒、弟弟、小芽、艾晚、梅香、小米……他們的誕生之日,就是離開我生命的時刻。離開我的姿態是同樣的:我的手一松,他們就如鳥兒一樣撲稜稜地從我的鍵盤上飛起來,眨眼問不見了蹤影。我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最終會飛到誰的家裡,和哪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結為好友。
可我喜歡看到他們的飛翔。我知道他們已經飛遍全國,飛到了亞洲各地,還飛到歐洲的不少地方,和藍眼睛黃頭髮的孩子們交上了朋友。我祈願他們能夠保持體力,一直飛到未來。
我知道我是努力的,我把孩子當上帝一樣尊敬,從來都沒有低估他們的智慧和能力。我努力追趕孩子們前進的步伐,像夸父追日一樣辛苦。這樣,孩子們進步了,我的作品也就進步了。
還要努力。寫作的快樂就在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