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鎮天作古寨簡介:
在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附近石山上,有一個被當地村民稱為抗戰堡壘的山寨——天作寨。當年侵華日軍為了搶劫糧食,圍攻天作寨近1年,進犯天作寨20多次,均被寨中民眾組成的抗日自衛隊擊潰。日本侵略者損失慘重,天作寨竟然固若金湯。
遇龍橋出發,往西行約一公里,就來到天作寨的山下。從山下仰望天作寨,只見四周的石峰拔地而起,刀劈斧削般陡峭,猶如一朵蓮花,護衛著蓮台般的山窩——天作寨。
景點名稱:天作寨別名:
景點等級:景點門票:
景點開放時間:全天開放地理位置: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附近石山上
景點特色看點:
登天作寨只有兩條險要的羊腸小道,正面的一條與遇龍河遙相對望,背面的一條在靠近金寶鄉的一邊。兩條通道都設有三重一樣牢固的寨門。
在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附近石山上,有一個被當地村民稱為抗戰堡壘的山寨——天作寨。當年侵華日軍為了搶劫糧食,圍攻天作寨近1年,進犯天作寨20多次,均被寨中民眾組成的抗日自衛隊擊潰。
遇龍橋出發,往西行約一公里,就來到天作寨的山下。從山下仰望天作寨,只見四周的石峰拔地而起,刀劈斧削般陡峭,猶如一朵蓮花,護衛著蓮台般的山窩——天作寨。
天作寨只有兩條險要的羊腸小道,正面的一條與遇龍河遙相對望,背面的一條在靠近金寶鄉的一邊。兩條通道都設有三重一樣牢固的寨門。
正面的一條崎嶇山路,爬到200米後來到半山腰時,在一處險要的地方發現一座寨門擋在山道中間,石門全用大青石壘砌,寨門已損毀,只留下一道高達2米的圍牆。在右側石壁上,可見記載的天作寨抗戰碑文,略顯斑駁,仍清晰可辨,詳細記敘了一段抗日歷史,現已成陽朔縣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中可知,天作寨建於清朝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10月,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抗日戰爭時期,陽朔縣幾乎全縣淪陷,縣政府轉移到了陽朔僅存的一個鄉——金寶鄉紅蓮村堅持抗戰,天作寨便成了前哨陣地。當時,遇龍村公推朱錫乾、朱世仁、朱錫毅等統理寨務、編隊自衛,以陽朔縣抗日自衛隊四中隊名義,與日寇設在遇龍橋上的碉堡對峙,凡9月余,大小戰鬥26次,以我自衛隊陣亡2名,敵人死傷逾百而告終。
沿著雜草叢生的山路上行約200米,到兩石峰交接處的險要地帶。這是天作寨的第2座寨門。寨門呈拱狀,高約2米,縱深2.5米,全用上百斤重的大青石堆砌,門內兩側尚存厚重的門栓石槽,以及又深又大的方形石眼,以供插入巨木防寨門牢固。此外,門內拱有塊石刻,清楚地記載著建寨時間以及耗費資金。寨門兩端還延伸著一道厚實的石牆,長約100米,最高處達5米。
通過第2座寨門,便來到占地面積約200畝的山窩。山窩基本呈長圓形,卻不平整,隨處可見當年村民依山勢修築茅草房的一些平台。西北方向有口泉眼,常年不涸,村民戰亂躲於此甚為放心。站在山窩,環顧四周,群峰林立連綿不斷,且山勢陡峭,無處可攀。
歷史
據當地老人回憶,當年日軍先後進攻天作寨20多次,自衛隊憑天險沉著應戰,抗擊日本侵略者近一年,日軍想盡一切辦法也沒能攻下天作寨。一天,日軍在炮兵的增援下,將天作寨包圍,分兵兩路佯攻進寨的兩條通道,另一路則從南面一座石峰偷偷爬上山頂,往天作寨射擊,打死打傷多人,天作寨一度告急。自衛隊員占據另外幾個山頭,與日軍對射,阻擊日軍進入寨中,連續戰鬥六天六夜。後來,有援軍由香花坳抄襲敵後,自衛隊遂一鼓作氣反擊日軍,終將日軍擊潰,頓解天作寨重圍。
當地村民說,天作寨地勢險要,風光秀麗,加上就在遇龍橋景區附近,這裡應該是一處有待開發的抗戰旅遊勝地。遊客在這裡進行戶外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受到先輩抗戰的傳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