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山漢墓

大雲山漢墓

大雲山漢墓,位於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於2009年底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現已確認大雲山頂部是漢代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考古顯示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牆,裡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築群,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蹟存在。經過鑑定,這是一處西漢早期的規格極高的夫妻同冢異穴合葬墓,墓主人是江都王劉非。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發掘修繕

大雲山漢墓1號墓室 大雲山漢墓1號墓室

大雲山漢墓,位於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上有個水塘,當地人稱之為“龍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於2009年底開始經過近1年的考古勘探與發掘,取得了重大考古發現。

2009年初,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盱眙縣人民政府投入巨資,於2009年上半年開始對大雲山漢墓進行搶救性挖掘。經過一年多的鑽探、發掘,現已確認大雲山頂部原來是漢代的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園,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考古顯示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牆,裡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築群,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蹟存在。已發現南北走向的三座大墓,還有13座陪葬墓,以及武器坑和車馬坑。從墓葬規模、形制及出土文物來看,這是一處西漢早期的規格極高的夫妻同冢異穴合葬墓。自2010年7月中旬起,考古現場連續三次對外開放,包括央視、江蘇衛視在內的全國數十家媒體聚焦大雲山,對此進行了大量的連續報導,在社會上掀起了遊覽大雲山的熱潮,一股股人流湧入尚在考古發掘中的大雲山,特別是大雲山漢墓的墓主身份已成為社會各界的熱門話題。

墓穴規模

原來這是一處極為壯觀的陵園式諸侯王級別的西漢古墓群,墓園內發現有大墓3座,武器坑2座,車馬坑1座,各種等級的陪葬墓13座。大雲山漢墓正南方2公里處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它與小雲山、青墩山三山相連,山頂海拔73.6米,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此發現很多漢墓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主要文物

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

1號墓、2號墓中均發現黃腸題湊、金縷玉衣和玉棺(也稱玉匣),這是漢代最高級別的墓葬。到目前為止,全國發現的黃腸題湊墓僅14座(在江蘇,這是繼揚州天山漢墓之後第二次發現黃腸題湊),全國發現的金縷玉衣僅8套,全國發現的玉棺僅2具。這些漢代大墓的墓主皆為西漢諸侯王或王后,因此,大雲山1號墓、2號墓的主人必定是西漢早期地位十分顯赫的人物。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
玉棺細部 玉棺細部

大雲山1號墓是一處漢代大型豎穴岩坑木槨墓,墓室南北長35米、東西寬26米。墓室位於一個深塘之中,當地稱為龍塘,南北雙斜坡墓道,南墓道長40米、寬8-21米,北墓道被開山採石破壞,殘長30米、寬12-16米。東漢和唐宋時期這裡多次被盜挖過,盜墓賊盜走部分財寶後還曾放火焚燒棺木。儘管如此,墓室內依然可見金絲楠木整齊地碼砌在棺室外圍,能看出每根金絲楠木直徑都在30厘米左右。 這種在墓葬中槨室周圍用貴重木材堆壘的框壁結構就是著名的“黃腸題湊”。1號墓棺木是梓木材質,墓中發現了“金縷玉衣”和“玉棺”。“玉衣”也稱“玉匣”,是漢代高規格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是穿戴者高貴身份的象徵。其中以黃金絲線連結方形玉片的稱為“金縷玉衣”,用銀線、銅線編織玉片的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一套“金縷玉衣”要用兩千多玉片和相當數量的黃金,而且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因此造價十分昂貴,通常是帝王的專用品。玉棺,即在木製棺木上鑲貼玉片之棺。1號墓的外藏槨用的是樅木,這裡倖存了大量文物,分藏在“兩層樓”中:上層是裝滿兵器的馬車,下層是鐘鼎等生活器具。隨葬兵器分為實用器和明器兩種。明器較小,只有實用器真實大小的幾分之一。實用兵器大多精美,種類有戟、矛、劍、鈹、錐、弩機、箭鏃、鐵鋌、鎧甲等。墓中還出土了編鐘、編磬、鎛、銅鼎、鎏金龍首銅樂器架、錯金銀嵌玉石瑪瑙銅鎮、銅甑、銅虎、酒筒、錢櫃、銅俳優俑、銅祖、銅鏡、帶鉤、純銀傘柄、金纓絡、紅黃綠等各色寶石、環柄包金鐵刀、銅燈、各種精美玉器、陶耳杯、陶壺……真可謂金、銀、銅、鐵、陶、玉、漆木器各種器具一應俱全,禮器、樂器、兵器、生活器具應有盡有,幾乎把生前奢華精緻的生活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地下宮殿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箭箙中有300支箭,而箭鏃的品種竟有15種,幾乎涵蓋了當時遠程射擊和近程射擊的所有箭鏃品種,墓主人對兵器的鐘愛和專業顯而易見。2號墓與1號並列、相隔13米,墓中也發現了黃腸題湊、金縷玉衣和玉棺,墓主可能是1號墓墓主的夫人。7號坑位於陵園內東南區域,是未盜掘的一座大型豎穴岩墓,南北長26米,東西最寬處達18米,坑內木槨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長約15米,可能是1號墓主的晚輩。此外,位於陵園北牆與西牆外的3號坑、6號坑內還出土了大量明器類鐵戟、鐵劍、銅弩機、箭鏃、箭箙、盾牌等各類兵器。

而其中出土的一件銅鈹更令人稱奇。據介紹,鈹是一種兩面帶刃,形狀似劍,裝有長柄的長兵器,通常由鈹首、木柲和銅鐓三部分組成,屬於步兵類武器。鈹在作戰時主要用於直刺和砍殺,盛行於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大雲山漢墓發現的銅鈹其帶刃的前端類似短劍,長約30厘米。雖然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但黑色的鈹身仍泛出幽暗的光芒,其鈹尖和鋒刃似乎並沒有缺損。另外鈹身上的暗花紋,更是令人嘖嘖稱嘆。這些黑色捲雲紋雖然清晰可見,但手摸上去卻很光滑,絲毫感覺不到紋路的存在。

考古專家介紹說,這叫暗花紋,是極少數精緻的劍、戈、矛上所飾的菱形、米字形及火焰狀幾何裝飾,只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所出的兵器之上,是吳越青銅兵器鑄造中特有的絕技。暗花紋技術早已失傳,再加上發現量極少,技術上對暗花紋尚無法完全複製,這些花紋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今已成謎。

漢墓事件

2009年初,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

墓地主人

確定的是夫妻合葬墓 墓主人是江都王劉非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大雲山漢墓考古末期,出土了“江都”字樣的封泥和印章,因此考古專家斷定,大雲 山漢墓的主人就是江都王劉非。

劉非,公元前155年立為汝南王,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時,任命為將軍,吳破,徙為江都王,治故吳王所屬之地。在位二十七年死。劉非破七國之亂後,統轄吳王劉濞的屬地,國富民強,本人又在位27年,因此有能力建起大墓。而劉非之子劉建承襲了父親的屬地也稱江都王,但因受到淮南王謀反事件牽連而自殺,所以不可能葬在此大墓中。

從考古發掘資料分析,結合東陽古城遺址的歷史沿革,記者請教了幾位歷史學家,他們認為大雲山漢墓墓主人的身份存在以下幾種可能。  1荊王劉賈 劉賈是西漢初泗水沛(今屬江蘇)人,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堂兄。他曾任將軍,隨從劉邦東擊項羽。不久,奉命入楚地,後渡淮。公元前201年,劉邦稱帝後劉賈被封為荊王。史書記載“將軍劉賈有功,及擇子弟可以為王者”,“立劉賈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漢書記載,劉賈是在東陽封的王。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東擊荊,劉賈率兵御之,為布軍所殺。

出土文物2 出土文物2

郃陽侯劉仲 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公元前200年,劉邦下詔將劉仲和其長子劉肥一同封為王。劉仲被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代國為北方邊境重地,當匈奴於公元前199年入侵代國的時候,身為代王卻毫無軍事才能的劉仲根本無力堅守邊疆,只好棄國獨自逃回洛陽。劉邦對此大為惱怒,於公元前199年10月下詔革去劉仲的王位,貶為郃陽侯。劉仲共做了6年郃陽侯,於公元前193年抑鬱而終。後因兒子劉濞封 王,被追謚為代頃王。

3吳王劉濞 劉邦的侄子,劉仲的兒子。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年滿20歲的劉濞受封為沛侯,英布反時,劉濞以騎將,隨從劉邦破英布軍。劉濞從軍有功,漢高祖又顧及吳郡接壤東越等國,乃需選壯王鎮之,故而封劉濞為吳王,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為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

堂邑侯陳嬰 秦東陽縣(今江蘇東陽城遺址所在地)人,任過縣令史,後來為反抗暴秦統治,率眾投奔項梁,共立熊心為楚懷王,後投靠劉邦,封堂邑侯,傳了四代。人們都聽說過“金屋藏嬌”的典故,其實,金屋藏嬌原本指的是光明正大、明媒正娶的大老婆,並非為流傳的情婦、小老婆的代稱。這位“嬌”就是陳阿嬌,陳阿嬌出身王侯世家,她的曾祖父就是與劉邦一起打天下,被劉邦封為堂邑侯的陳嬰。盱眙大雲山旁的小雲山曾發現過陳嬰家族墓。

江都王劉非、劉建 劉非,江都易王,景帝子,母程姬。劉建是劉非之子,為第二代江都王,極度荒淫。淮南王反叛事敗露,朝廷懲治同黨、涉嫌者,牽連到江都王劉建。朝廷派人前去審訊,劉建恐慌,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畏罪自殺。於是封國廢除,封地併入朝廷,成為廣陵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