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場

忠烈宮位於大集上街,又名忠烈廟,黑神廟,奉祀唐朝忠臣南霽雲,因其面黑,被稱為黑神。 禹王宮位於大集中街,湖南移民所建。 萬壽宮位於大集下街,又稱江西廟,江西移民所建,奉祀神化了的歷史人物許真君。

大集場位於恩施市西南47公里,與鹹豐縣、宣恩縣、利川市接壤,今屬盛家壩鄉,恩(施)鹹(豐)公路從境內穿過。大集場的得名,源於大歇場。很早的時候,這裡只有幾間茅屋和一棵大樹,路過此地的恩施、鹹豐、宣恩、利川四縣客商和農民,常在此歇腳休息,便稱其為大歇場。後來,外地移民大量到來,房屋增多,在橫穿山槽的小溪兩岸形成兩條街道,成為四縣交界之地較大的集貿市場,便改稱大集場。
明末清初,四川連續數十年戰亂,使得人丁稀少,糧稅嚴重不濟。清王朝便制定十分優惠的政策鼓勵湖廣等地人民入川居住耕種,吸引大量湖廣人民入川發展,從而成功實施了一次大移民。恩施地近川邊,歷史上本屬四川,明代才劃給湖廣省,故也屬移民重地之一。清乾隆、嘉慶兩朝,貴州、湖南、江西等地人民,在朝廷“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並開墾者,準其入籍例”、“蜀省流寓之民,有開墾田地納糧當差者,應準其子弟在川一體考試”、“凡流寓情願墾荒居住者,將地畝永給為業”、“今特下詔仰戶部飭行川省、湖南等處文武官員知悉,凡有開墾百姓,任以通往,毋得關隘阻撓。俟開墾六年外,候旨起科。凡在彼官員招撫有功,另行加獎”等政策鼓勵下,紛紛移民四川與其交界的湖北邊境,清施南府恩施縣(今恩施市),在這一時期接納了大量貴州、湖南、江西移民,正是他們的到來,建設並繁榮了大集場。
各省移民來到大集場後,需要以省籍為範圍成立自行管理和互相幫助的機構,即成立同鄉會與辦事機構——會館,而古時會館又是以宮廟的形式存在的,作為貴州會館的忠烈宮、湖南會館的禹王宮、江西會館的萬壽宮便相繼建立起來。
忠烈宮位於大集上街,又名忠烈廟,黑神廟,奉祀唐朝忠臣南霽雲,因其面黑,被稱為黑神。它的前身是貴州貴陽市的南霽雲祠,明代貴州按察使王憲請示朝廷將其列入秩祀,並賜額“忠烈”,故改稱忠烈宮,各地所建祭祀南霽雲的廟宮皆稱忠烈宮。
禹王宮位於大集中街,湖南移民所建。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用疏導的方法治理了當時中國大地的洪災水患,受到人民的愛戴,接替了舜帝的王位,因禹率領的人民為夏族,後人稱其為華夏始祖,歷朝各代紛紛建廟奉祀。因湖廣省(即今湖南、湖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常年遭受水災困擾,更是大量建廟祭祀大禹,希望他的神靈治理水害,保佑農業豐收,大家可以安居樂業。自然,禹王宮便成了天下湖廣人的會館。
萬壽宮位於大集下街,又稱江西廟,江西移民所建,奉祀神化了的歷史人物許真君。許真君,姓許名遜,字敬之,祖籍河南汝南。東漢末年,社會動亂,其父許肅避往江西南昌。至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許遜出生於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相傳許遜生性聰穎,博通經史,精醫理道術。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許遜出任四川旌陽縣令,他近賢遠奸,居官清廉。經十年的精心施政,將旌陽這個歲歲饑饉,野有餓俘的地方,治理得政良俗美,生產發展,社會安定,戶口繁衍。當時旌陽一帶疫病流行,許遜為民治病,藥到病除,活人無數。因此被稱為福主菩薩,不僅旌陽縣,還有他的老家江西紛紛建廟奉祀。遷移大集的江西人民建萬壽宮,一是不忘故土,二是希望許真君給大家帶來福祉。
大集場至清末到民國都興盛繁榮,1945年人們將連線兩街的小橋拆除,在溪上建了房屋,兩街連成一條南北走向的直街,長約二百米,房屋多為二層土木結構,青瓦飛檐,別具風格。每逢農曆一、六日趕場,商賈雲集,雖有七家棧房接待客人,也不夠用。布匹、雜貨、飯館、酒店、米行、茶館、鹽店等攤鋪生意紅火。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七月初一日,為忠烈宮、禹王宮、萬壽宮廟會,人們在廟裡敬神祭祖,南戲班天天在廟裡戲台演出,龍燈、採蓮船、蓮香等民間藝人在街上競相獻技。人們相互交售農副產品,購買生產生活物資,每天趕廟會的民眾多達數千人,熱鬧非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