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導演: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編劇:
菊島隆三 Ryuzo Kikushima
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演員:
三船敏郎Toshiro Mifune .....Sanjuro Kuwabatake/The Samurai
仲代達矢 Tatsuya Nakadai .....Unosuke, gunfighter
司葉子 Tsukasa Youko .....Nui
志村喬 Takashi Shimura .....Tokuemon
影片類型:
片長:
110 min / USA:75 min
國家/地區:
對白語言:
日語
劇情介紹
長途跋涉後,浪人聽到一位父親說年輕人不聽勸告去賭博,又聽小酒店的權爺說兩個頭頭間有仇,便決定在村里住下來。浪人給一方頭頭清兵衛以殺掉三個不合作者獲銀五十兩為條件,當了保鏢。起名叫桑煙三十郎。可是女頭頭阿鈴,打架取勝後說要是殺了保鏢,50兩銀子就要回來。浪人偷聽後,辭去了這份工作。
當保鏢的本間先生,在十字路口碰上了清兵衛和新田醜寅兩家,怒目而視,浪人在一旁觀戰。醜寅的身邊雖然跟著弟弟亥之吉,但他好打架。正在這時小弟卯之助來了,手裡還有短槍,因而占了優勢,三十郎見景立生一計,先把醜寅的兩個打手抓來賣給清兵衛,再搶金幣。然後又和醜寅商量,只要打手一通知抓到敵人就去取錢。可是醜寅抓了清兵衛的兒子做人質來要求交換被抓走的打手。對方殺了打手,這邊也不放兒子。
導演介紹
簡介
黑澤明出生於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
國中畢業後,黑澤明熱中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
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係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地位
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演員介紹
三船敏郎生於中國青島。4歲時隨父親到大連﹐1938年自大連中學畢業後﹐幫助父親經營照相館﹐不久在當地被征入伍。1946年歸國﹐同年進入電影界﹐1948年主演黑澤明的影片《泥醉天使》而一舉成名。三船敏郎善於扮演粗獷﹑強悍﹑動作性強的粗線條人物﹐中年以後則以扮演首領人物為多﹐他主演的影片多次在重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羅生門》(1950)﹑《七武士》(1954)﹑稲垣浩導演的《不守法的阿松的一生》(1958)分別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聖馬克金獅獎(大獎)﹑聖馬克銀獅獎和聖馬克銅獅獎﹐稲垣浩導演的《宮本武藏》(1954)獲當年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保鏢》(1961)和《紅鬍子》(1965)使他兩度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這些影片也都在日本獲獎。他和黑澤明長期的合作曾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1997年因多處腎臟器官衰竭逝世。享年 77歲 。晚年患有輕度的老年痴呆症。遺作是 1995年熊井啓導演的「深遠的河」。主要作品還有﹕《蛛網宮堡》(1957)﹑《在底層》(1957)﹑《大阪城的故事》(1961)﹑《椿三十郎》(1962)﹑《山本五十六》(1968)﹑《黑部的太陽》(1968)﹑《祗園祭》(1968)﹑《日本海大海戰》(1969)﹑《紅太陽》(法國﹐1971)﹑《柳生家族的陰謀》(1978)等
影片評價
本片塑造了日本英雄的典型——浪人,一種飄飄然的英雄,具有美國西部片的味道。這是一部痛快淋漓的娛樂影片。在攝影上是自《羅生門》以來第二次和公川一合作。在構圖和畫面色調變化上都很特別。望遠鏡頭的移動攝影,能顯示景深的構圖,強調空間的跨度。本作品曾被收入日本名片200部,並獲1961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二名。三船敏郎獲最佳男演員及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