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實驗學院系學校特設的工科實驗班,以培養卓越的、精英的、有創新精神和前瞻性視野的工程科人才為目標。依託大連理工大學傳統強勁的工科實力成立機械與土木類、電氣與信息類兩個創新實驗班,是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示範區與先導區。另外學院還設有數學建模、機電、軟體等15個創新實踐班,供學校其他同學參與學生創新學習。其中機械與土木大類、電氣與信息大類兩個創新實驗班面向高考優秀學生招生,創新實踐班面向校內學有餘力、有興趣的優秀學生招生。大連理工大學是全國較早倡導創新教育的高校之一,創新實驗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創新教育的主要載體,學院因材施教,突出特長,尊重個性,以多樣化自主學習模式及其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為重點,構建一套完整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該體系由軟體和硬體兩個平台組成。軟體平台包括制定本科生個性化培養計畫、採取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開設創新實驗班和創新實踐班、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參加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開展各類科技競賽、成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協會、實施大學生科研能力等級評定及制訂各類學生相關的激勵政策等;硬體平台包括6個校級創新實踐示範基地、12個院系級創新實踐分基地及若干個校外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漸形成了我校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3年,學院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為“全國青年科技創新教育基地”。在2004年10月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創新教育被確認為我校的辦學特色。2007年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09年,創新實驗中心被評為遼寧省級實驗示範中心,創新教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遼寧省級和國家級教學團隊。2010年,“創新教育基礎與實踐”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遼寧省級精品課程。
歷史沿革
1984年,部分教師自發組織學生成立創造性研究小組;
1985年,成立大學生創造發明協會;
1987年,更名為大學生科技協會;
1988年,更名為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心;
1990年,更名為大學生科技開發服務中心;
1993年,更名為天威科技開發服務中心;
1997年,成立大連理工大學創新教育實踐中心及大連理工大學希望新產品開發研究所;
2003年,成立大連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院;
2007年,成立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實驗學院。
現任領導
學院特色
1、以培養學生創新實驗能力為核心,構建了一套完整的 “厚實基礎、注重興趣、強調綜合、強化實驗、自主學習、提高能力、不斷創新”創新實驗教學新模式。
本著“創新源於實踐、始於問題”的認識,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全開放的創新實驗學院,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條件保障。創新實驗學院不同於傳統的基礎實驗中心,也有別於按學科劃分的專業實驗中心,它是在前兩類實驗中心基礎之上架構的一種新的實驗模式,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綜合型很強的實驗研究項目,樹立CDIO工程教育新理念,倡導學生在“做中學”。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院在創新實驗基地建設、實驗課程建設、實驗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運行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構建了一套“厚實基礎、注重綜合、強化實驗、自主學習、提高能力、不斷創新”的完整創新實驗教學新模式。
學院的教學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兩次,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勵十餘次,學院探索的教學模式在全國高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先後有近四百高校師生到中心參觀交流,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教育部長周濟等先後考察中心並給予高度評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多次進行了報導。
2004年我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創新教育被確認為我校的辦學特色。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結論認為:“大連理工大學依託理工優勢學科,建立本科生創新體系和創新中心,推動了本科人才培養工作,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2004年創新實驗學院承擔的教育部新世紀教改工程重點項目《理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體系及其實踐基地的建設》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鑑定,專家鑑定意見為:“該項目在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教育途徑、模式和機制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特點的探索。體現出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明顯的示範性和先進性,已經在全國同類高校引起較強烈的輻射作用”。
2、構建了“個性化、雙渠道、三結合、四層次、多模式”的創新實驗教學新體系。
“個性化”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實驗項目,制訂個性化培養計畫,查閱文獻資料,自主擬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設備,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實驗研究報告。
“雙渠道”是指課內、課外雙渠道,打破了課內實驗教學的傳統模式,將學生課外渠道的創新實驗也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
“三結合”是指學研產結合、課內外結合和校內外結合,學生實驗項目均來源於生產實際,學習對象都是一個個“系統”,有別於課堂上的分門別類的理論性教學,也有別於實驗室的驗證性實驗教學,有助於學生科技創新實驗活動和課內教學的有機結合、學校和社會的有機結合。
“四層次”是指創新實驗教學分為基本認識型實驗、設計型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創新型實驗等4個層次。
“多模式”是指課內多樣化研究性教學、研究性實驗模式和課外多樣化自主創新學習模式。該教學體系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系統為對象”,強調“以產品為目標”。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興趣組成一個項目組,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承擔相應的實驗模組。實驗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設立研究生助教崗位,研究生可以指導本科生,高年級學生指導低年級本科生。
該創新實驗教學體系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學院創新教育成果突出,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10餘項,其中《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的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的研究與實踐》兩個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以來,學生科技競賽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807餘項次5100多人次。其中,國際獎124項次520多人次,全國獎773項次1610多人次,省級獎878項次3020多人次。 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成績斐然,三次獲得“優勝杯”;在中國機器人大賽和robocup中國公開賽中,2006年獲得3D仿真組兩項冠軍,2009年獲得小型組和救援仿真組冠軍,2010年小型組再次獲得冠軍,救援仿真組在2010伊朗公開賽中進入八強;大學生創新成果申報專利1400餘項。大學生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被SCI、EI收錄50餘篇,學生完成科技成果數百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教育成果
學院創新教育成果突出,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10餘項,其中《大學生創新實踐中心的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的研究與實踐》兩個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以來,學生科技競賽獲得省級以上獎勵1741餘項次4000多人次。其中,國際獎121項次300多人次,全國獎755項次1340多人次,省級獎865項次2530多人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成績斐然,三次獲得“優勝杯”,在中國機器人大賽和RoboCup中國公開賽中2006年獲得3D仿真組兩項冠軍,2009年又獲得小型組和救援仿真組冠軍,大學生創新成果申報專利1100餘項。大學生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被SCI、EI收錄40餘篇,學生完成科技成果數百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