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韓鄉

大西韓鄉

大寺上鎮位於肥鄉區最西南部,總面積95平方公里。南、西、北三面分別與成安、邯鄲、永年三縣接界。全鎮共有28個行政村,2.65萬人,5.6萬畝耕地。該鎮地壤肥沃、水源充足、農產品豐富。1991年9月16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了該鎮杜湯堡村的棉花生產,給予了高度評價。

基本信息

經濟狀況

近年來,大西韓鄉依託農業資源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五大主導產業,建成了一大批種植、養殖專業基地;糧食產業。建成“噸糧田”基地20個(小麥、玉米)產量各1000斤),“增百創千”基地15個(小麥產量增加100斤,玉米產量達到1000斤);棉花產業。棉花生產是該鄉的特色之一,種植的棉花產量高、品質好,以杜湯堡村為代表的棉花“千畝大方”是全市、全省的典型;蔬菜產業。以大蒜為主,建成大蒜種植專業村10個,生產的大蒜、蒜苔銷往周邊的省、市、縣(區);瘦肉型豬產業。全鄉年出欄生豬25萬頭,年產植30萬元;食用菌產業。現有大棚800個,年產量2000萬公斤。產值1000萬元。

大西韓鄉以小康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已建成小康村15個。

行政區劃

(根據肥鄉縣誌,1996年資料)

大西韓 為大西韓鄉政府駐地,位於縣西偏南13.45千米處,人口260戶、1234人。清初以姓建村,後稱西韓集。

南西韓 位於鄉下政府駐地東南0.65千米處,人口75戶、378人。清代建村,也稱“小西韓”。據傳古時與大西韓原為一村,後被洪水沖斷另成一村。

馬小屯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0.85千米處,人口150戶、589人。清代以姓命村。

西李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東偏北1.65千米處,人口78戶、361人。清初建村名李家莊,因村較小,也稱為“西韓李莊”,1982年定名西李莊。

程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偏南0.75千米處,人口90戶、376人。清代建村。

小南頭 位於鄉政府駐地偏東0.8千米處,人口22戶、112人。清代建小村於南西韓之南頭,原屬南西韓行政村故名(90年代方成為行政村)。

呂家堡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3.6千米處,人口240戶、1044人。明代以姓建村。

杜湯堡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南3.95千米處,人口534戶、2476人。明初以建村“杜堂堡”,因漳水上游溢流,此處為入肥鄉境常經這處,洪災相繼,故村名“雙關”為杜“湯”堡。

唐疃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1.35千米處,人口220戶、927人。清代此處路徑荒涼,因以姓得村名唐疃。

西崔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北1.5千米處,人口120戶、590人。清代以姓建村崔莊,1982年定今名。

韓屯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東1.5千米處,人口180戶、757人。清代建村。

鄭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1.75千米處,人口120戶。共513人,明代建村。

西張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東南2.3千米處,人口410戶、2000人。明初建村,原與東張莊為一個自然村中的兩個聚落。

東張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東南2.6千米處,人口262戶、1268人。建村情況同西張莊。

寨中堡 位於鄉政府駐地西偏南2.25千米處,人口282戶。共1299人。明代建村,以建築事由而命村名。

東荊科 位於鄉政府駐地南偏西3.4千米處,人口160戶、780人。清代建村,原與西荊科同為一個自然村中的兩個聚落,民國時分兩個行政村。

西荊科 位於鄉政府駐地偏西3.7千米處,人口210戶、809人。建村同東荊科,相傳,清初有名叫邢荊科的人赴京求官,途經該村遇洪水被救,得官後返回,將人名做為村名以示留念。

大寺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東3千米處,原為大寺上鄉政府駐地,人口410戶、1628人。相傳:建村於宋代,該村馬鳴寺內建有石柱,而名村為“石柱寺”。1950年,正式定名為大寺上。

後寺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東3.78千米處,人口155戶、757人。傳為唐代建村,因村東石佛寺較大寺上馬鳴寺小,故馬鳴寺建成後,人稱該村為“小寺村,後改稱小寺上。

東莊上 在鄉政府駐地北偏東3.25千米處,人口111戶、433人。歷史上為大寺上村東一聚落,1963年始分開,故名東莊上。

粉房頭 位於鄉政府駐地東北2.25千米處,人口160哀悼,共694人。宋代建村。

南相公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略偏東3.65千米處,人口207戶、787人。

北相公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東4千米處,人口251戶、1010人。以宋相李沆故里而命村名。

柳莊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3千米處,人口237戶、980人。宋代建村。

東高家寨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西5千米處,人口235戶、1145人。據傳為唐代建村。初與西高家寨同為一自然村。

西高家寨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西5.1千米處,人口165戶、728人。建村情況與東高家寨同。

逯家堡 位於鄉政府駐地北偏西3.3千米處,人口461戶、1991人。宋代以姓建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