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經穴位

針灸學名詞。指手陽明大腸經上的20個穴位。

基本信息

解讀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中醫套用

1、商陽,又名絕陽。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局部解剖:有食指固有伸肌腱;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及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頜腫,耳聾,青盲,熱病汗不出,昏厥,中風昏迷,手指麻木;口腔炎,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等。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艾條灸3~5min。

2、二間,又名間谷。滎穴

定位:屈指,在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及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並有指屈淺、深肌腱和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通過。

主治:喉痹,頷腫,鼻衄,齒痛,目昏,口,嗜臥,肩背痛;喉炎,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等。

刺灸法:直刺0.2~0.3寸;艾炷灸3壯,艾條灸3~5min。

3、三間,又名少谷。輸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處。

局部解剖:布有橈神經淺支,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並有頭靜脈起始部的手背靜脈網及指掌側固有動脈通過。

主治:目痛,齒痛,咽喉腫痛,發熱,鼻衄,腹滿腸鳴,泄瀉,瘧疾,手背紅腫;扁桃體炎,三叉神經痛,急性結膜炎,急性腮腺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壯,溫灸5~10min。

4、合谷,別名虎口。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定位: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穴。

局部解剖: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在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並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近側正當橈動脈穿過手掌處。

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鼻淵,齒痛,耳聾,面腫,痄腮,咽喉腫痛,牙關緊閉,口眼斜,半身不遂,指攣臂痛,咳嗽氣喘,胃疼,腹痛,便秘痢疾,多汗,癮疹,瘧疾,經閉,滯產,小兒驚風;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炎,扁桃體炎,鼻炎,腮腺炎,神經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單純性甲狀腺腫,細菌性痢疾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深透後溪;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min。

5、陽溪,別名中魁。經穴

定位: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布有橈神經淺支,前臂外側皮神經,在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並有頭靜脈、橈動脈本乾及腕背支通過。

主治:頭痛,目赤目翳,耳聾耳鳴,齒痛,喉痹,臂腕疼痛,小兒消化不良;結膜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腕關節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壯,艾條灸5~15min。

6、偏歷 絡穴

定位:側腕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或以兩手虎口交叉,當中指盡處是穴。

局部解剖:橈側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尺側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在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有頭靜脈通過。

主治:鼻衄,目赤,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口眼斜,手臂酸痛;扁桃體炎,顏面神經麻痹,前臂神經痛,肩臂風濕症等。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min。

7、溫溜,別名逆注、蛇頭、池頭。郄穴

定位:曲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在橈側腕伸肌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通過。

主治:頭痛,面腫,喉痹,口舌生瘡,痄腮,齒痛,腸鳴腹痛,癲狂吐舌;口腔炎,腮腺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前臂神經痛,腸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min。

8、下廉,別名手下廉。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橈側有腕短伸肌及腕長伸肌,深層為旋後肌,並有橈動脈分支通過。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食物不化,乳癰;腸炎,乳腺炎,膀胱炎,以及前臂神經痛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min。

9、上廉,別名手上廉。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橈側有腕短伸肌,腕長伸肌,深層為旋後肌,並有橈動脈分支通過。

主治:頭痛,肩臂酸痛,半身不遂,腹痛腸鳴,泄瀉;肩關節周圍炎,前臂神經痛,腸炎,膀胱炎,淋病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min。

10、手三里

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有橈側腕短伸肌,橈側腕長伸肌,深層為旋後肌,並有橈返動、靜脈分支通過。

主治:腹脹吐瀉,齒痛頰腫,上肢不遂,手臂麻痛,失瘖,瘰癧;胃炎,消化性潰瘍,腮腺炎,乳腺炎,腸炎,淋巴結結核,肩、肘關節炎,偏癱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min。

11、曲池,別名鬼臣、陽澤。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乾,在肱橈肌的橈側,並為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有橈返動、靜脈的分支通過。

主治:頭痛,目赤齒痛,咽喉腫痛,熱病,肘臂酸痛,上肢不遂,瘰癧,瘡疥,癮疹,癲狂,腹痛吐瀉;流行性感冒,喉炎,蕁麻疹,扁桃體炎,結膜炎,肩、肘關節炎,高血壓,麻疹,痢疾,丹毒,月經不調等。

刺灸法:直刺0.5~1.5寸,或透少海;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min。

12、肘髎,別名肘尖。

定位: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1寸,當肱骨前緣處。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橈神經本乾,在肱骨外上髁上緣,肱橈肌起始部,肱三頭肌之外緣;有橈側副動脈。

主治:肩、肘、臂酸痛,攣急,麻木,上肢不遂,嗜臥;風濕性肩關節炎,肱骨髁上炎,肘關節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min。

13、手五里,別名尺之五里、臂五里。

定位: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深層為橈側副動脈。

主治:肘臂攣急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咳嗽吐血,瘧疾;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肩、肘關節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min。

14、臂臑,別名頭沖、頸沖、背臑、臂腦。

定位:在臂外側,當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曲池上7寸。

局部解剖: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橈神經本乾,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通過。

主治:肩臂疼痛,頸項拘急,瘰癧,目疾,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上肢癱瘓,肩關節周圍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斜刺0.8~1.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min。

15、肩髃,別名中肩井、扁骨、偏肩、尚骨、偏骨、肩尖。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呈凹陷處。

局部解剖: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腋神經皮支及肌支;在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有旋肱後動、靜脈及肩峰動脈分支通過。

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風熱癮疹,瘰癧,諸癭,肩中熱;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結核,肩、肘關節炎,肌肉萎縮,高血壓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也可深透極泉,還可向下斜刺1~3寸;艾炷灸7~14壯,或艾條灸5~20min。

16、巨骨

定位: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局部解剖: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副神經分支,深層為肩胛上神經。有斜方肌與岡上肌,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通過。

主治:肩背、手臂攣痛不遂,瘰癧,癭氣,驚癇,吐血;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微斜向外下方刺0.4~0.6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20min。

17、天鼎,別名天頂。

定位: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喉結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局部解剖: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淺部有頸外淺靜脈及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通過。

主治:暴瘖,氣梗,咽喉腫痛,瘰癧,癭氣;舌骨肌麻痹,咽喉炎,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結核,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3~10min。

18、扶突,別名水穴。

定位:在頸外側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定穴。

局部解剖: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經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達肩胛提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通過。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瘖,瘰癧,癭氣;蕁麻疹,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性皮炎,賁門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min。

19、口禾髎,別名長頻、長髎、長頰、長頻。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平開五分處定穴。

局部解剖:布有三叉神經第二支之下支與面神經的吻合支,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通過。

主治:鼻塞,鼽衄,鼻瘡,口口噤;鼻炎,鼻息肉,面神經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禁灸。

20、迎香,別名沖陽。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局部解剖: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通過。

主治:鼻塞,鼽衄,面癢,口,面腫,喘息;鼻炎,副鼻竇炎,面神經麻痹,膽道蛔蟲症等。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斜刺0.3~0.5寸;不宜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