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詭計

大腦詭計

《大腦詭計》是中國第一部直接與電視觀眾互動的科學紀錄片,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走近科學》欄目製作和播出。首播時間為:2014年2月17-20號,24-26號,CCTV-10晚上8點30分。影片分為七集,每一集探討一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認知科學或社會心理學主題:記憶、注意、讀心術、錯覺、預期、選擇、潛意識。為了表現這些主題,製作團隊在過去7個月裡策劃和拍攝了60多個實驗和演示,累計測試了近800人次。

簡介

在看《大腦詭計》這部片子之前,你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每一天都生活在錯覺之中。

你覺得你的眼睛看到的圖像是三維的,但其實,那是你左右兩隻眼睛分別獲取平面圖像後經大腦合成的效果。你認為自己的記憶力很好,可以清楚記得小時候的家總共有幾扇窗戶,但實際上,這個數字可能總是在變化。你認為你的每一次選擇,包括在人生大事上,總是大腦有意識思考的結果,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腦都有一些你察覺不到的力量在左右你的認知。世界上有一群人最善於利用這件事,他們就是魔術師。他們以長期積累的經驗來利用人腦的“瑕疵”,以給人製造出超乎常規的體驗。從這個角度講,欺騙你的並不是魔術師,而是你自己的大腦。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這部片子稱為“大腦詭計”。

魔術師們在魔術的專業技能已經發展了幾千年,而只有到近幾十年,尤其是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術出現之後,人們才真正開始深入了解隱藏在這些技能之後的神經科學現象。魔術師和科學家一起在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汽車司機為什麼常常會聲稱事故原因是有人“突然冒出來”?“憤怒的小鳥”遊戲的流行與魔術手法之間有何共性?你念手機號的時候,為什麼會三位或四位一斷地去念?你為什麼會覺得星座分析特別準確?為什麼在回憶同一件事時,你與其他當事人的描述會差別那么大?你可以靠意念移動物體嗎?

我們探討的是諸如此類的問題背後的原理,我們用實驗來向你展示那些經常發生但被忽視的認知現象。

在每一集節目中,都會有三個角色出現:主持人、科學家、魔術師。他們以極具娛樂性的實驗來向觀眾闡釋人腦的認知規律。每一集大約會有5個實驗,它們均基於得到承認的科學實驗,而我們對它們做了娛樂化和電視化的改良;每一集也會大約有2個魔術演示,這也讓觀眾更加切身地感受到那些認知規律是如何被運用的。

我們從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進化等多個角度探討每天都會影響我們的人腦“瑕疵”。我們被它們所左右,但大多數情況下卻不自知。這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正是它們的存在讓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在殘酷的自然選擇面前生存下來。

主創團隊

總導演:鄭酉亮

導演:章喆、李凌波、李鵬、崔龍丫

總策劃:黃永明

策劃:程樂華、王家寶

主持人:張騰岳

撰稿:黃永明

《大腦詭計》高清劇照《大腦詭計》高清劇照

為了保證專業性和趣味性,主創團隊中不止包括了主持人、藝人和參與測試的普通觀眾,還包括心理學專家和魔術師。而每一集中心理學實驗與魔術的融合成為該

紀錄片的一大亮點。

這部紀錄片中不僅有科學主持人,還有一位魔術師。魔術師在他的表演中會利用人們的認知規律,所以整部片子中的科學實驗和魔術演示殊途同歸。

“在參與《大腦詭計》之前,我沒有想過魔術能夠與科學產生這樣奇妙的結合。這讓我自己也更深地了解到魔術中的科學基礎,由此在今後的表演中我也一定能更好地展現魔術的魅力。”《大腦詭計》的主角魔術師王家寶說。

參與《大腦詭計》製作的魔術師王家寶是一名通信工程專業的“90後”,這使得他在表演魔術時經常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在節目中與心理學專家的交流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魔術中的科學基礎,這是魔術與科學產生的奇妙結合。讓我在今後的表演中更好地展現魔術的魅力。”王家寶說。

業內評價

業內人士認為,《大腦詭計》在題材和形式上的新穎性,將會考驗國內觀眾和紀錄片市場。

“紀錄片很多都是歷史、文化和社會類題材,科學題材本身在國內就不是主流。此外,國內的科學紀錄片更多的是拍攝科技成就和工程,《大腦詭計》是非常新穎的嘗試。”《大腦詭計》總導演鄭酉亮介紹說,“它的節奏更快、形式更生動,表現形式上更像是國外同題材的紀錄片,具有科普意義。”

“我們邀請了專業的科學家參與製作,是希望把科學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和輕鬆、形象的紀錄片結合起來,普及這些科學知識,讓大家認識自己和周邊的世界。”《走近科學》製片人馮其器說。

榮譽

2013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選送紀錄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