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大紅山式鐵礦床
英文:Dahongshan-type iron deposit
釋文:鐵礦床類型之一。位於雲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賦存於古元古界大紅山群海相火山噴發—沉積變質岩系中的大型鐵銅礦床。共有五個礦帶,71個礦體,以Ⅰ、Ⅱ礦帶為主。Ⅰ礦帶,由三層含磁鐵礦銅礦和五層菱鐵礦相間產出,賦存於元古宙中、上部石榴子石、黑雲母、白雲石大理岩及石榴子石黑雲母片岩中。礦體與圍岩大致整合,菱鐵礦呈規模不大的透鏡體。Ⅱ礦帶,為主要鐵礦帶,是全區最大、最厚、最富的鐵礦,長1969米,平均厚72.85米,含全鐵(TFe)50.15%~61.68%。貧礦品位(TFe)為28.63%,含硫0.07%~0.32%,磷0.04%~0.43%。其儲量占全區儲量的50%,礦體以似層狀、透鏡狀為主,圍岩為變鈉長岩,部分為大理岩。礦體與圍岩界線漸變過渡。塊狀富鐵礦向外漸變為含磁鐵礦鈉長岩。鐵礦石呈緻密塊狀、角礫狀以及浸染狀;以磁鐵礦、赤鐵礦為主並有鈦鐵礦、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脈石礦物為石英、鈉長石和絹雲母、黑雲母、綠泥石、白雲石、磷灰石、電氣石。銅鐵礦石呈條紋條帶狀、細脈浸染狀和塊狀,以磁鐵礦、黃銅礦、菱鐵礦為主,鈦鐵礦、赤鐵礦、斑銅礦、磁黃鐵礦等次之;脈石礦物為鈉長石、白雲石、黑雲母、綠泥石、電氣石。鐵礦石為高矽低硫、富磷鐵礦,部分礦石含釩較高。礦體和圍岩蝕變、變質作用複雜而強烈。這類礦床,很可能是火山噴流沉積和熱液礦床的複合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