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直道[秦王朝歷史遺蹟]

大秦直道[秦王朝歷史遺蹟]
大秦直道[秦王朝歷史遺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直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是一條秦代修築的交通幹道。該道路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沒有具體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於秦直道的研究,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2009年,陝西延安市境內的秦直道透過考古發掘確認,至此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確認。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分別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秦直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是一條秦代修築的交通幹道。該道路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沒有具體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於秦直道的研究,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2009年,陝西延安市境內的秦直道透過考古發掘確認,至此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確認。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分別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造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是為秦直道,全長700餘千米。關於建造秦直道的目的存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包括“為了出巡便利”、“作為運兵通道”和“作為交通線路”等。該工程由蒙恬負責修造,由於該路線地形複雜,道路險峻,工程進展緩慢。直至蒙恬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賜死時,秦直道仍尚未完全修通。秦二世即位後繼續興建秦直道,但史料並未記載秦直道的建成時間,同時也沒有記載秦直道的具體路線。秦朝滅亡後,秦直道至隋唐時期依然繼續提供交通服務,有觀點認為昭君出塞時所走的路線即為秦直道。清朝年間,秦直道逐漸荒廢,失去了作為交通幹道的作用。

研究

路線爭議

1975年,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查閱史料和實地考察後,發表了一篇研究秦直道遺蹟的文章,文章中論及秦直道規制和走向,認為秦直道應是由陝西淳化縣北涼武帝村秦林光宮遺址向北,沿著子午嶺的嶺脊至甘肅定邊縣南側,再向北進入鄂爾多斯草原,在昭君墳附近渡過黃河,到達位於今包頭市西南一帶的路線。這篇文章使得關於秦直道的研究重新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重視,但此後又有說法認為秦直道在子午嶺一段是向東穿行,並穿過上郡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雙方在秦直道的南半段路線分析上出現了較大分歧。

實地探勘

1974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組織的文物幹部培訓班在伊克昭盟野外實習時發現了當地的秦直道遺存,此後又對當地遺存進行了進一步的確認,確認了當地秦直道的大致走向和範圍,並於此後確認了秦直道的北端終點為麻池古城。1979年,考古人員調查了秦直道的南段起點,即漢代甘泉宮遺址。該遺址的北門與秦直道遺蹟相連。1991年至1994年,甘肅省文物局組織人員對甘肅省境內的秦直道遺蹟進行探察,並發現了大量秦直道遺蹟。2006年,考古工作人員在陝西富縣發現了秦直道的路面和排水溝。2009年3月2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人員對陝西富縣境內的秦直道進行考古發掘。該工程耗時56天,除發掘出部分古錢幣之外,考古人員還在秦直道旁挖出大量建築基址,這些基址隨後確定為兵站的遺址。這次發掘是秦直道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並當選了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發掘結果與“秦直道途經甘肅”的說法相衝突,有觀點認為甘肅境內的秦直道實際為秦直道的支線。

現存遺蹟

內蒙古段

現存的秦直道中,內蒙古段已確定路段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村東,穿過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區域,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崗圖四隊,兩端直線距離近100千米。此段全程很少有彎道,途經的丘陵均有不同程度的開鑿,所經的山谷則有不同程度的墊土。遺蹟受到雨水的嚴重侵蝕,但仍可分辨路基痕跡。在該段秦直道遺蹟東側分布有城梁、苗齊圪尖和大順壕3座同時期古城,根據其中的出土文物分析應為秦直道的附屬建築。

甘肅段

甘肅境內的秦直道總長290千米,全部位於慶陽市境內。其中最南端位於正寧縣,從劉家店、黑馬灣沿陝甘兩省分界線抵達調令關後向北出正寧縣境,全長長約70千米,寬度在4米至6米之間。以調令關為界,南側為慢上坡,北側為慢下坡。寧縣境內的秦直道全長60千米,寬5米至6米,從正寧縣進入寧縣的五里墩,經蘆邑莊、吊莊、七里店等村落至到合水縣境內。全段山勢起伏不大,路面平坦。合水縣內的秦直道自午亭子與寧縣內的秦直道相連,並由南向北穿過合水縣境,全長約50千米,寬6米,部分路段受現代公路破壞嚴重。從青龍山起,秦直道進入合水、華池兩縣交界處的分水嶺並向西北方向沿伸,到華池縣的麻芝峽後貫穿華池縣境,進入陝西定邊縣,全長約110千米,寬約6米,保存情況相對較好。沿途在調令關、高莊、艾蒿店、午亭子等地發現大量建築遺址,以及17個烽燧遺蹟。

陝西段

起點段

秦直道起點段位於淳化縣境內,自漢甘泉宮遺址宮牆北門起向北,至北莊子村處開始收窄,上行1千米後拓寬至17米,其後向北延伸至還把1769米處的鬼門口,此處寬約為20米,再向北進入旬邑縣境內。

旬邑段

旬邑縣境內的秦直道平均寬20至30米,由於有植被覆蓋,保存較為完好。其路線從淳化、耀縣、旬邑三交界的箭桿梁下盤頭坡,過姜姬河、上大草溝梁高地,繞樑直到石門關石門處下坡,沿子午嶺主脈至大店村。從大店下坡到馬欄岔溝過馬欄河,直從馬欄革命舊址窯洞處上坡,沿子午嶺至雕靈關。從雕靈關東南300米處轉向直北慢坡下山,從石底子水庫西邊進東溝上子午嶺支脈,與黃陵縣境內的秦直道相連,全長約90千米。山脊和高地部分塹山痕跡非常明顯。轉彎處彎道很大,上下坡道部分路面寬敞平緩。在石門關段殘留有三處秦漢建築遺址,此外沿途還有兩座烽燧遺址。

延安段

黃陵縣境內的秦直道全長60千米,道基寬10-60?米不等,途經艾蒿店老蘆堡、五里墩、沮源關等村莊。老蘆堡、艾蒿店一帶還保存有多處高達6米的烽火台遺蹟。直道遺蹟兩側還保存有6處埡口,3處兵站和1處驛站遺址。富縣段長125千米,其路面一般寬30—40米,最寬處達58米。該段遺蹟出現了大量相互疊壓的車轍印和腳印,靠河、靠山和靠溝的一側均建有夯土護坡。在道路最窄的一段遺留有關卡的大量建築遺蹟。整段道路出現了3處人工毀壞的痕跡。甘泉縣秦直道從墩梁西北再轉東北方向,在安家溝下山,過洛河後,從方家河龍咀溝上山,北端與志丹縣段相連,全長34千米。道路呈西南東北走向,修建方式為鏟削山體的一側以開路,然後在路面上填土以平路。山體一側有溝谷的用夯土填平以增加路面寬度。志丹縣境內的秦直道經永寧鎮、雙河鄉、杏河鎮進入安塞縣,全長105千米。境內殘存路面最寬處50米,最窄處5米,有明顯的車轍痕跡。

保護

1993年3月,甘肅省慶陽段的秦直道列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5月28日,內蒙古段的秦直道以“秦直道遺蹟”一名入列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秦直道遺址富縣、甘泉、志丹、安塞段列入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秦直道陝西省旬邑縣段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段以“秦直道遺址”一名共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秦直道起點遺址、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則分別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7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覆同意關於東勝段秦直道遺址的保護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