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利

大福利指整個社會都享受到的福利。

基本信息

大福利是指涵蓋了養老、健康、教育、就業、住房、低保和特殊人群等各個方面,

大福利概念包括以下四層含義:

大福利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對象的社會福利。

大福利是以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本的社會福利。

大福利是多元主體共同提供福利支持的社會福利

大福利是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公共福利和社會互助等四種供給方式的社會福利。

概念

(一)小福利概念的含義:在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社會福利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但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小福利概念,小福利概念的核心觀點是從狹義角度界定社會福利。主要指以下三種含義:

一是指為弱勢群體提供的福利即特殊福利,這種福利觀從福利供給對象的角度界定社會福利,二認為社會福利的對象不是全體社會成員,而是部分特殊成員即社會弱勢群體,社會福利是國家和社會為弱勢群體提供的收入和服務保障£¬主要包括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和殘疾人福利,這個意義上的福利概念類似西方學者所說的“選擇性福利”或“補救性福利”。

二是指由民政部門提供的福利即民政福利。這種福利觀從福利供給主體的角度界定社會福利,認為社會福利是由民政部門代表國家提供給弱勢群體(如老人、殘疾人、孤兒和優撫對象等)的收入和服務保障。這種福利觀強調國家的福利供給責任。認為國家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責任主體,把社會福利等同於國家福利或政府福利。這個意義上的社會福利概念是我國民政福利實踐中最常用的定義,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福利概念。正是因為這種福利觀的長期存在,我們才能準確地理解民政部門提出“社會福利社會化”的由來及其本質含義。

三是指居於社會保障體系最高層次的福利。這種福利觀從福利供給目標的角度界定社會福利,認為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三個層次。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高層次。社會救助的目標是維持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水平。社會保險的目標是維持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水準。社會福利的目標是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個意義上的社會福利概念在我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認為社會福利屬於社會保障的下位概念,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小福利概念的局限

小福利概念的三種含義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的福利觀:第一類可稱為“補救性的小福利觀”。第一種和第二種含義雖然理論界定的角度不同,但二者在實踐中沒有本質區別,之所以稱為“補救性的小福利觀”是因為二者都是針對已經存在的社會問題進行“事後補救”二者都堅持福利供給對象的選擇性,二者都強調國家(政府)承擔主要的福利供給責任£¬屬於“雪中送炭”式的福利。另一類可稱為“發展性的小福利觀”,第三種含義的小福利概念所強調的不是社會福利的補救功能,而是突出社會福利對於改善和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作用£¬屬於“錦上添花”式的福利。實事求是地說,這種類型或成分的社會福利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還比較少。

綜觀小福利概念,存在著四個局限:第一,福利對象的局限。小福利概念把福利對象僅僅限於部分社會成員即弱勢群體,社會福利似乎只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專利”,£然而“社會福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最終要覆蓋到所有的社會成員,才是真正的社會福利。第二,福利內容的局限。小福利概念以人群為標準來劃分社會福利的內容,這種劃分標準很值得商榷。我們認為:只有以社會成員共同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標準劃分社會福利的內容,才具有本質分類的意義。第三,福利主體的局限。在小福利概念中,福利供給主體比較單一,基本上或主要局限於國家或政府,社會福利基本等同於“國家福利”或“政府福利”。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福利供給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第四,福利方式的局限。小福利概念把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並列。認為只有免費供給或無償供給的才是社會福利,排除了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的福利屬性。更進一步說,這種認識還會加劇或助長社會成員視福利為“免費午餐”的意識。

概念意義

(一)大福利概念的含義:大福利概念包括以下四層含義:第一,大福利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為對象的社會福利。從發展的角度看,社會福利最終要覆蓋到所有的社會成員。這裡的全體社會成員有兩個意思:一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將納入社會福利體系的保護範圍,都能享受到社會福利。當然,這不等於所有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同等的社會福利,都能享受相同的社會福利。二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享受某一福利項目。如我國正在構建的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將實現“全民醫保”滿足全民的健康福利需求。

第二,大福利是以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本的社會福利。大福利概念以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為中心,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主要包括教育福利需求、工作福利需求、健康福利需求、養老福利需求和居住福利需求。大福利概念中的福利內容(項目)主要包括教育福利、就業(工作)福利、健康福利、養老福利和住房(居住)福利等。由於這些福利項目集中反映了民生的基本內容。大福利也可以叫做以民生為本的社會福利。

第三,大福利是多元主體共同提供福利支持的社會福利。大福利概念中的福利供給主體包括政府組織,市場組織和社會組織(即民間組織)等現代社會中的三大部門。最主要的組織包括家庭、政府、單位和非營利組織(或慈善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

第四,大福利是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公共福利和社會互助等四種供給方式的社會福利,在大福利概念中。

社會成員獲得福利的途徑既有繳費性方式“社會保險”也有免費性方式“社會救助和公共福利”,既有強制性方式“社會保險”也有自願性方式“社會互助”。

上述四層含義清楚地說明:大福利之所以為大福利,正是因為它具有對象的廣泛性、內容的基本性、主體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樣性等四大特徵。相對於小福利概念,這些既是大福利概念的特點,也是大福利概念的優點。

(二)大福利概念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劃清中國特色福利制度與“福利國家”和“高福利”的界限。大福利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反映中國特色福利制度的發展方向,體現中國特色福利制度新階段的特徵。不同於“福利國家”和“高福利”。首先,“大福利”不是“福利國家”。眾所周知,“福利國家”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背後隱含著濃厚的政治含義和意識形態色彩“福利國家”最早產生於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儘管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建立和完善社會福利制度的進程中確實屬於“先行者”,但發展社會福利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專利”,而是工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產物)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要求社會主義國家高度重視人民大眾的民生問題和福利問題。不斷擴大社會福利的覆蓋面,提高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因此,提出和實施大福利,與“福利國家”之間沒有本質聯繫。

其次,“大福利”不是“高福利”。提出“大福利”不是鼓吹“高福利”。就中國目前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和水平而言。問題的關鍵不是“福利過剩”和“福利過度”,而是覆蓋面窄,水平低即“福利不足”和“福利缺乏”。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1890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3169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240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1381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9181萬人。尤為突出的是,占中國人口總數54.39的農村居民尚未有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規範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未形成等等。正因為如此,十七大報告才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有利於促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碎片化”制度的有機整合。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踐中存在著非常突出的“碎片化”或“分散化”現象,迫切需要整合。一是理論界定與管理實踐之間的脫節。在理論界定中,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小福利)但是,我國新組建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原“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長期以來只是主管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由民政部門主管)準確的名稱應為“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險部”。二是同一福利制度被分割在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門。如健康福利制度(或醫療保障制度)中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由勞動保障部門主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由衛生部門主管、城鄉醫療救助由民政部門主管。三是不同社會身份的社會成員參與的社會保障項目不同,享有不同的社會保障待遇。黨政機關的國家工作人員不參加失業保險,公辦事業單位不參加養老保險,企業人員則“五險俱全”。四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進退維谷”。由於常年在外,農民工參加農村社會保障存在著“人保分離”。參加城鎮社會保障又受“戶籍排斥”和“制度排斥”。五是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左右為難”。失地農民既非市民,也與有地農民不同。參加農村社會保障無法滿足保障需求。參加城鎮社會保障受到“身份排斥”。總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分散化或碎片化現象,使透視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猶如“霧裡看花”,有時連專業人士都會覺得“一頭霧水”,更不要說普通老百姓的“茫然”了

導致社會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福利觀念。大福利概念以社會成員的基本福利需求為標準劃分福利項目和福利制度,把同一類型的福利需求整合起來£¬儘可能地減少和避免碎片化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