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合作社
2007年8月份,在村“兩委”倡議下,由養殖大戶李衍剛發起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大磨莊畜禽養殖合作社。此後,該村又相繼成立了種禽、糧食、農機、沼氣、核桃等合作社。全村先後有500多戶村民入社,占到全村總人口的70%。
合作社作用
六家合作社成立後,對外建立了帶領民眾闖市場的“戰略同盟”,對內則互通有無、相互服務、資源互補,形成了一條循環型產業鏈條。
畜禽合作社作為村裡的第一大社,每年處理不掉的糞便都要提供給糧食、沼氣合作社作為肥料、原料加以利用。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又成了糧食、核桃合作社的上等肥料。此外,農機合作社可以為糧食合作社社員提供統耕、統種、統收,為畜禽合作社提供運輸牲畜等服務。
糧食合作社有1200畝規模的小麥育種基地。
農機合作社成立後,與糧食合作社訂立“盟約”,每到麥收,糧食從種到收他們全部接管,每斤只收一分錢的服務費。“以前整個麥收過程至少要持續十天半月的,現在不到一個星期活就能幹完。”糧食合作社社長閆鵬介紹。
大磨莊牲畜存欄規模有近6000頭,每年產生的糞便成了困擾養殖戶的頭疼問題。“以前這么多糞便,當肥料上地根本就用不了,很多養殖戶不得以就房前屋後的亂堆亂放,弄得村里臭氣熏天!”畜禽合作社社長李衍剛告訴記者。在畜禽合作社社員李衍營牽頭成立沼氣合作社後,他們就與畜禽合作社建立了業務關係,沼氣合作社社員可以向畜禽合作社申請來購買牲畜糞便。藉助於這種便利優勢,沼氣合作社去年一年就建成了56個沼氣池,入社社員達到139戶。
村支部書記張雲良介紹說,6個合作社就像親兄弟一樣,誰有困難誰都來幫助,隔三岔五總要開個“家庭會議”。會上,誰家有糧食飼料要賣,誰家要處理垃圾糞便,誰家要求運輸幫忙,6家合作社都能一清二楚,第一時間協調解決。
經濟發展成果
2008年,該村共實現經濟總收入1100多萬元,集體經營收入9萬元,戶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080元增加到2008年的3330元,增長了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