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疃社區位於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芝罘島中部。面積約7平方公里,共有1800戶,5000多人口。春秋時始建,因位於芝罘山前而得名芝罘村,1952年因居民過千戶,更名為大疃村。2002年1月,更名大疃居民區,隸屬煙臺市芝罘區芝罘島街道。
歷史
大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1976年、1979年在疃東發掘了大量古墓,面積約5.2萬平方米,出土了銅戈、銅劍、帶鉤、陶鼎、壺、盤、罐等隨葬品,經專家考證為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但因年代久遠,大疃最早的占山戶,現不得而知。初姓於唐初因避戰亂從遼地遷至大疃,距今1300餘年。其祖瑩在疃後,四周立有界石。黎姓、季姓也是大疃的占山戶,二姓均從雲南遷來。現此三姓在大疃均無嗣。明朝萬曆年間,張姓從奇山所遷此定居,後成望族。清初廢千戶所後,官兵解甲為民,安、陳兩姓又遷來。後又有徐、王、夏、孫、曲等幾十姓遷來此地,各姓和睦相處。
“秀麗芝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罘水一條玉帶束梁王”,古往今來,大疃所在地以悠久的歷史、傳奇的故事,吸引了眾多的達官貴人、墨客雅士遊覽憑弔,並留下了許多美麗的篇章。春秋時期,齊景公曾來此遊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於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9年三次東巡,登臨了老爺山。其中第二次登臨時,曾在老爺山上立碑一塊,刻石記功,碑文系李斯手書。後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島。
旅遊資源
大疃不僅風光旖旎,景色迷人,而且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及許多美麗的傳說,還有眾多歷史遺存。
芝罘島的北岸,懸崖峭壁,高達百米,岩石突兀,如蛟龍、奔象、伏虎、驚猿,墜者將傾,翅者欲飛。石窟岩洞,層見迭出。乘船在近海遊覽,觀此美景,可與灕江媲美。
芝罘島主峰,因形似關公讀書狀,故名老爺山,海拔近300米。山上古樹幽徑,雜草叢生。清晨站在山峰上,向東極目遠眺,初見大海茫茫,繼則看到一條紅線,漸漸擴張,忽紅忽黃忽赭,絢麗多彩,蕩漾如波。瞬時,紅日從水中躍出,冉冉升起,光彩奪目,蔚然壯觀,此即名景“芝罘日出”。
康王墳老爺山次峰名康王墳,在山西側,海拔289米,山頂上有春秋時期的康王墓遺蹟。其地勢險峻,樹木蔥鬱,海風習習,松濤陣陣,是觀海聽濤的絕佳處。
射魚台老爺山東側,有一平台,名射魚台,傳說秦始皇曾在此挽弓射鮫。1960年代大比武時,董必武副主席曾在此台上觀看海軍演習。
廟夼老爺山前,有一片面積約0.4平方公里的地帶——廟夼。廟夼中溝壑交錯,樹木茂密蔥綠。春季綠柳如煙,夏季野花飄香,秋季層林盡染,冬季白雪皚皚。這裡背風向陽,春暖夏涼,秋高氣爽,冬季還有一個“小陽春”。東側山腳下有一奇泉,常年不涸,流水潺潺,水味甘甜。過去逢年過節時,村民多來此處取水,回家精製佳肴。夼西山坡上有成片側柏,為島上稀有樹木。從夼中間環顧四周,有七座山峰環繞,著名古廟——陽主廟就坐落在七座山峰交匯處。
陽主廟大約建於春秋時期,所供奉的陽主是齊國祭祀的“八神將”之一。陽主廟占地2公頃,自春秋時起,經過歷代修繕,規模日具宏大。整個建築共分兩組,一是由山門、大殿、後殿、東西兩廊共136間房組成的封閉式廟宇建築;一是與山門相對的戲樓一座。另外廟東有12間道士住房,廟西有一座9層10米高的磚砌古塔。廟四周古柏挺直參天,老槐虬枝盤旋,大的柞樹兩人方能合抱。古樹巨木將古廟襯托得更加壯觀、肅穆。陽主廟殿宇巍峨壯觀。登上台階,映入眼帘的是山門頂端門額上懸掛的筆力渾厚的金色大字——陽主廟。左扇大門上寫著“靈著之山”,右扇大門上寫著“恩覃寰海”。門後兩側各塑有一拉馬將軍。
穿過山門進入第一院落,院東西分別建有鐘鼓樓一座,登上鐘鼓樓,但見古鐘高懸,上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8個大字,每日晨鐘暮鼓,迴旋山谷。院落中有大鐵鼎,是信徒焚化香紙的地方,離鐵鼎不遠的地方,原有一株兩人合抱的古柏。院內藤蘿環繞,翠竹紅柿,競相爭艷。院東西兩側供奉著十帝閻君塑像,面目猙獰,陰森可怖。神台之下,滿布惡鬼和各種刑具,以懲治人間的“惡人”,各種行刑手法,令人不寒而慄。陽主廟大殿正中供奉的是陽主,身著絳色龍衣,手持玉筆,神色凝重,殺氣逼人。據說陽主是專管民間水、旱、瘟病的神。過去每逢廟會,善男信女便湧入廟會,供奉禮拜。大旱之年,男女老幼又頭頂柳帽來此祈禱,以求甘露,拯救一方生靈。大殿兩側,各有一陪殿,東殿供奉著送子娘娘,西殿供奉著王母娘娘。後殿正中並排坐著4個女神的塑像,個個形體豐滿,面目清秀,和藹可親。據說這4位女神都是陽主的妻子,原本都是當地陳姓人家的姑娘,一次趕海遇到了一個小石人,就抬回了家。當晚4個姑娘都不約而同地夢見小石人來迎娶她們。幾天后4個姑娘都羽化而去,給陽主做了夫人。後殿東西間各建有寢室和廚房,廚房內的人物塑像造型引人注目,有的在炕上做餑餑,有的在炕下燒火,有的在灶間忙碌著搬東西,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陽主廟殿宇南10餘米,有戲樓與廟宇相對。戲樓上方有一橫匾,上書“恩被群生”,此匾乃海上脫險船隻的船主為還許願所贈。
老爺山東北處,有一離岸300餘米的大礁石,名“婆婆石”,形似一老婆婆盤坐於碧波之中,旁邊還放有一個針線笸籮,等待著出海打魚的老漁翁安全歸來,故得此名。與其相對的是前海有一巨石聳立海中,根細肚大,頗似一老公公,俗稱“公公石”。兩石前後海遙遙相對,島前“公公石”聳立於浪花之上履波行吟,島後“婆婆石”盤坐於碧波之中凝目深思,前後呼應,頗多神話色彩,亦堪稱造化奇觀。
石門春波大疃西部過去有一天然石門,突兀峭立,高數丈。這裡近則春風習習,海濤陣陣,微浪擊門,低吟抒情;遠則碧波粼粼,白帆點點,高山低灘,頗具詩情畫意。此即“石門春波”,為舊時福山縣八大景之一(1934年前,芝罘區隸屬福山縣)。如今石門雖泯滅多年,但波浪仍回涌於石礁洞口,給人以驚絕之感,不失為春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