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樂鎮,地處鎮北邊,東鄰景谷鄉,南鄰桃子樹村,西鄰嘎胡村,北鄰鎮源縣,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但路況較差。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民樂鎮政府所在地12.00公里,距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縣城71.00公里。該村轄文運河、曾家村、金竹園、團山、新村、沈家村、涼水箐、新街、大竹棚、上岔河、上後山、小河、新發、乾河口、張家村、魏家村、乾箐、廖落、乾河、大河邊、石家村、新立、牛大富、爛湯、向陽、文票、大鐘山、大荒田、下岔河等29個村民小組,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23人。全村國土面積51.20平方公里,海拔1,37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1235.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花生等農作物。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為主。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824戶,共有鄉村人口3116人,其中男性986人,女性738人。其中農業人口3116人,勞動力1724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哈尼族、瑤族、傣族、白族、回族、拉祜族的混居地,其中漢族2425人,彝族401人,哈尼族、瑤族、傣族、白族、回族、拉祜族共290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605人,參合率83.60%;享受低保18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民樂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民樂鎮衛生院12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5000.00畝(其中:田3163.00畝,地1837.00畝),人均耕地1.60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69,261.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3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2畝,主要種植蠶桑、茶葉、桔子、桃子、李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12.00畝,其中養殖面積5.00畝;草地216.00畝;荒山、荒地998.00畝,其他面積434.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824戶通自來水;有824戶通電,有70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8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84.95%和95.0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7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77戶,分別占總數的7002%和57.89%。
該村到民樂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2.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2.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0輛,農用運輸車62輛,拖拉機105輛,機車50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00.00畝,有效灌溉率為52.7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8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1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71戶。全村2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29個自然村已通電,29個自然村已通路,2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2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29個自然村均未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9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磚(鋼)混結構房屋的農戶數45戶。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348.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90人,距離鎮中學12.00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6人,其中小學生290人,中學生96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0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人,黨員中有男黨員36人、女黨員4人。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58人。2006年,該村被評為“十一五”期間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先進集體。
村務公開
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00.00畝,有固定資產160.75萬元。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773.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4.00萬元,占總收入的267.67%;畜牧業收入153.30萬元,占總收入的19.82%(其中出欄肉豬1320頭,肉牛126頭,肉羊54頭);漁業收入5.70萬元,占總收入的0.74%;林業收入268.30萬元,占總收入的34.70%;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43.00萬元,占總收入的5.57%;工資性收入23.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7%。農民人均純收入206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人(占勞動力的3.30%),在省內務工39人,到省外務工11人。
風俗民情
該村的風俗習慣偏向於漢族風俗,但由於受周圍各民族的影響,除了有漢族的風俗,也有傣族、彝族的風俗。過大年是漢族人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村民們要祭祀田地、堂屋、灶和祖先的靈位以及竜林等,家家戶戶貼上春聯,一家人歡聚一堂,熱熱鬧鬧地吃頓飯,天黑了以後,鞭炮聲響起,含示著來年的吉祥如意、糧食豐收、牧畜興旺。平時,漢族人除了過傳統節日以外,也和傣族、彝族同胞們一起過潑水節、火把節或是其他的祭祀節日,較為常見的一種宗教活動叫“祭竜”,每個村寨均有作為寨神的古樹或樹林,稱為“竜樹”、“竜林”,受到全寨人的保護,不僅嚴禁砍伐,也不許在周圍放牧或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