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建三郎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けんざぶろう)(1935~)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四國島的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學業,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著有《廣島日記》(1965年)、《作為同時代的人》(1973年)和《小說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論。

人物生平

出生成長
日本作家。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1941年入大瀨國民學校就讀,1944年喪父。
戰爭結束後,大江健三郎於1947年進入戰後設立的新制中學——大瀨中學接受民主主義教育,並以同年5月頒布的新憲法作為自己的道德規範。
1950年入縣立內子高中,翌年轉入縣立松山東高中,在校期間編輯學生文藝雜誌《掌上》。
1953年高中畢業後大江健三郎赴東京,入補習學校做報考大學的準備。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大學生涯

1955年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在渡邊一夫教授的影響下開始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並創作劇本《死人無口》和《野獸們的聲音》,積極從事文學活動,於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奇妙的工作》並獲該報“五月祭獎”。
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在《文藝、時評》上談到該短篇小說時,認為這是一篇“具有現代意識的藝術作品”。在這一年裡,大江健三郎還相繼發表了習作《死者的奢華》、《人羊》和《他人的腳》等短篇小說,其中《死者的奢華》被薦為芥川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讚該作品顯現出作者“異常的才能”。自此,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開始嶄露頭角。
1958年又發表了《飼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說,其中《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獎,使得這位學生作家得以與石原慎太郎、開高健和江藤淳等人齊名,同被視為文學新時期的象徵和代表;而稍後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摘嫩菜打孩子》,則更是決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學旗手的位置上。
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學業,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其畢業論文為《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同年,作者接連發表了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和隨筆《我們的性的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試圖表現都市青年封閉的內心世界。當時,這種嘗試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作者也受到了種種攻擊性批評。
1960年2月,大江健三郎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長女伊丹緣結婚,積極參加“安保批判之會”和“青年日本之會”的活動,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並因此而與石原慎太郎和江藤淳等人嚴重對立。在這一年裡,大江健三郎還發表了長篇小說《青年的污名》,虛構性自傳體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也於9月開始在《新潮》雜誌連載。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具有較濃厚的民主主義色彩,反映出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索。

代表作品

1994年瑞典文學院以其作品《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授予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個人的體驗》這部長篇小說以作者的親身生活經驗為基礎寫成。
大江健三郎生有一殘疾兒子,後去廣島搞社會調查,對核子彈造成的迫害深有感觸。小說表現了現代人的孤獨,以主人公下決心承擔起撫育畸形兒的重任為終局。小說獲日本第十一屆新潮文學獎。《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寫兩兄弟回四國山村故園尋根,卻發現這個山村仍陷於百年前(即萬延元年)農民起義的影響中。
作品在暴動、自殺、通姦、畸形兒誕生等互相交織的社會場面中,插入維新精神和戰後精神,無論在思想上和文體上都堪稱大江健三郎的創作高峰。小說獲日本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
瑞典文學院宣布,日本文學家大江健三郎以“詩的力量創造了一個想像的世界,並在這個想像的世界中將生命和神話凝聚在一起,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惑和不安”,認為大江健三郎“深受以但丁、巴爾扎克、艾略特和薩特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響”,“開拓了戰後日本小說的新領域,並以撞擊的手法,勾勒出當代人生百味”,因此決定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大江健三郎成為26年來,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
這一時期作品中的民主主義思想並不是偶然和孤立的。
據作家本人回憶,他12歲時正逢日本公布新憲法,他認為憲法中“主權在民,放棄戰爭”的內容對他的思想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1950年爆發的韓戰和日本政府大規模整肅共產黨員的事件,使得這位15歲的少年為理想在現實中難以實現而感到苦悶。
1960年5月底,在日本國內反對日美安全條約鬥爭的高潮中,這位已在日本文壇小有名氣的戰後派青年作家,參加了以野間宏為團長的第三次日本文學家代表團訪問了中國。在中國進行訪問的半個多月里,大江健三郎和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先後受到了毛澤東、陳毅、郭沫若和茅盾等人的接見,大江健三郎本人還在《世界文學》雜誌發表特約文章,認為日本人民在反日美安全條約的鬥爭中“報答了中國人民的友誼,從而結成了永恆的友誼”,並且充滿熱情地寫道:“我們日本人民向中國人民保證並發誓決不背叛你們,永遠和你們保持友誼,從而恢復我們作為一個東方國家的日本人民的榮譽。”

諾貝爾獎

授獎

大江健三郎文學院常務秘書、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埃斯普馬克在授獎辭中指出:“核武器的悲慘後果是與腦功能障礙的兒子問題自然相關的另一個主題。
大江通過薩特的存在主義獲得的哲學要素——人生的悖謬、無可逃脫的責任、人的尊嚴——貫徹其作品始終,形成了大江文學的一個特徵。……大江說他的眼睛並沒有盯著世界的聽眾,只是在對日本的讀者說話。
但是,他的作品中卻存在著‘變異的現實主義’這種超越語言與文化的契機、全新的見解和充滿凝練形象的詩。使他回歸自我主題的強烈迷戀消除了(語言等)障礙。我們終於對作品中的人物感到親切,對其變化感到驚訝,理解了作者有關真實與肉眼所見的一切均毫無價值這一見解。
價值存在於另外的層次,往往從眾多變相的人和事物中最終產生純人文主義的理想形象,我們大家全都關注的感人形象。”

個人年表

1935年1月31日
出生於日本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今內子町大瀨),父大江好太郎。兄妹七人,兄弟間排行第三。大瀨為一森林峽谷間的村莊,這裡的自然環境、民間習俗,對大江健三郎後來的創作頗有影響。
1941年
6歲4月,入大瀨國民學校讀書。時年12月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4年 
9歲祖母和父親相繼故去,兩個哥哥均被“戰時集中徵訓”,家裡男人只有健三郎一人。
1945年 
10歲國民學校國小五年級。是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7年
12歲3月,大瀨國小畢業,4月,入大瀨中學。是年,日本學校制度改革。5月,戰後日本新憲法公布、實施。新制中學把原來的修身課改為新憲法學習,這對大江健三郎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0年
15歲3月,國中畢業;4月,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
1951年
16歲4月,轉學至愛媛縣立松山東高中。編集學生文藝雜誌《掌上》。自是年起,開始了以後持續十二年之久的寄宿生生活。
1953年
17歲3月,高中畢業;赴東京,入補習學校,準備大學考試。
1954年
19歲4月,考入東京大學文科。
1955年
20歲9月,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基礎教育部)學生雜誌《學園》上發表作品《火山》,後獲銀杏並木獎。熱衷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索、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6年
21歲4月,入東京大學法文專業,閱讀薩特的法文原作;創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
1957年
22歲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誌,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讚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
23歲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藥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
24歲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里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
25歲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誌連載。
1961年
26歲以日本社會黨委員長淺沼稻次郎遭右翼青年刺殺事件為題材,創作並發表《政治少年之死》等作品,因此遭到右派勢力威脅。8月起,赴歐洲旅行,曾在巴黎訪問薩特。
1963年
28歲5月,發表中篇小說《性的人》;6月,長子大江光誕生,頭骨先天殘疾。夏,訪問廣島,調查遭受核子彈爆炸後的種種情況。
1964年
29歲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札記》開始在《世界》雜誌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5年
30歲夏至秋,赴美國旅行,參加哈佛大學的研討班。
1966年
31歲4月,新潮社開始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翌年二月全六卷出齊。為創作新的長篇小說而系統閱讀福克納的作品。
1967年
32歲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誌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沖繩旅行並發表《為與沖繩共嘆共怒》等文章。
1968年
33歲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69年
34歲8月,長篇隨筆《沖繩札記》開始在《世界》雜誌連載,翌年6月刊完。
1970年
35歲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
36歲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沖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核子彈爆炸之後的人》。“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辭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里。
1973年
38歲長篇小說《洪水湧上我的靈魂》(上、下)由新潮社出版,同年12月獲野間文藝獎。
1974年
39歲2月,在日本作家要求釋放索忍尼辛的聲明上署名。11月,出版《文學筆記》(新潮社),其中詳細記錄了《洪水湧上我的靈魂》的推敲修改過程。
1975年
40歲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6年
41歲赴墨西哥首都,用英語講授“戰後日本思想史”。
1977年
42歲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裡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
43歲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里,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
1979年
44歲11月,長篇小說《同時代的遊戲》由新潮社出版。
1980年
45歲1月,短篇小說《聰明的雨樹》發表於《文學界》雜誌。6月,《大江健三郎同時代論集》由岩波書店出版,全十卷,翌年8月出齊。
1981年
46歲先後參加陀斯妥耶夫斯基逝世百年祭、正岡子規紀念館開館等活動並發表講演。
1982年
47歲7月,系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系列短篇《新人呵,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誌。
1983年
48歲系列短篇小說集《新人呵,醒來吧》由講談社出版。系列隨筆《小說的圖謀·理性的愉悅》開始在《波》雜誌連載(4月),翌年12月刊完。
1984年
49歲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審職務。
1985年
50歲長篇小說《MBT》序章發表。
1986年
51歲《MBT與森林裡奇異的故事》由岩波書店出版。
1988年
53歲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
54歲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
57歲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
1993年
58歲創作長篇三部曲《燃燒的綠樹》;獲義大利蒙特羅文學獎。
1994年
59歲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勳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