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門

關於此門的始建年代,一直存在著錯誤的認識,大多資料記述此門為元至順年間始建。 “重門”一詞被現代人理解為雙重之門,即一併建了孔林大門、二門。 不可能同時存在“崇建一門”,又有現代意義的“重門”即雙門之指。

位於至聖林坊後,是正式步入孔林的第一道大門。現存門屋三間一洞,兩側出八字牆。門屋為五檁懸山綠瓦覆頂,飛檐挑角,五脊六獸,無斗拱,邊柱均用鼓礅為柱礎。明洞間門扇兩開,留有平地通道;兩次間築於高台之上(台高約1.10米),圍設木欄,並作斷砌造法,具有了宋元時期流行的陵園建築型式。引 關於此門的始建年代,一直存在著錯誤的認識,大多資料記述此門為元至順年間始建。所列主要依據,便是《闕里文獻考》卷十一有該時期“作周垣,建重門”的記述和現存建築型式(注意:不是建築元素)。“重門”一詞被現代人理解為雙重之門,即一併建了孔林大門、二門。但現存的至順三年《宣聖林神門記》碑是最為原始的史料,雖部分字跡有殘損,然仍能可辨“崇建一門”的記載,一門即神門。碑文中是否有“重門”字跡,已無法明斷,即便有,當為喪葬禮儀之重門的稱謂,也可稱之為“凶門”。不可能同時存在“崇建一門”,又有現代意義的“重門”即雙門之指。至於明間券門低、次間斷砌高的建築型式,只是功能作用上的歷史傳承,主要是為了方便喪葬、祭祀、謁拜時棺柩、車馬、儀仗的出入。同時,也增加了大門的威嚴肅穆之感。通過現存柱礎皆用石鼓礅,中柱落地、柱頂直接承脊檁;邊柱稍有側腳,柱頂梁作,不用斗栱;單、雙步梁斷面幾成方形;懸山挑度較小等建築元素,明顯呈現出清式做法。明《闕里志·聖林》在描述當時孔林建築布局時,明確記載:“……洙水水上有橋,橋東有輦路,路南為觀樓。樓在周垣之上,魯故北門也。樓南為林坊,扁曰‘宣聖林坊’,之前為大石坊,五洞,鐫‘萬古長春’四字。”並未提及此門的存在。另外,康熙年間皇帝謁拜孔子墓的史料中,只是記曰:隨從官員至聖林門外下馬;皇帝過洙水橋至墓門降輿。也沒有明確大林門與二林門之間的概念,且今二林門處舊有樹立下馬碑一通。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此門有可能是清雍正年間大修孔林時所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