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林寺序

《游大林寺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篇序。文章的重點是描寫那裡不同於山下的季節氣候和幽美的景色,發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筆簡潔,格調清新,並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熔於一爐,韻味雋永。

作品原文

游大林寺序

余與河南元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 、安定梁必復 、范陽張特 、東林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 ,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 ,抵化城 ,憩峰頂 ,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是孟夏 ,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 ,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 。因口號絕句雲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 ,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 。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 ,曾無半日程 。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 ,寂寞無繼者。嗟呼,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 ,樂天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廣平:縣名。今屬河南。宋郁:其人不詳。

安定:古縣名。治所在今甘肅涇北。梁必復:其人不詳。

張特:其人不詳。

沙門:佛教名詞。梵文Shramana之音譯。勤修善法、息滅惡法之意。佛教用以指依戒律出家修道之人。法演:其人不詳。智滿:即《草堂記》中的滿。士堅:《草堂記》中的堅。利辯、道建:僧神湊的弟子。道深、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其人均不詳。

遺愛:遺愛寺。寺名,位於廬山香爐峰下。

化城:上化成寺。在廬山講經台北。為晉代所建。

峰頂:峰頂院。陳舜俞《廬山記》卷三:“過香爐峰,至峰頂院。院旁盤石極平廣。下視空闊,無復障蔽。”

孟夏:即陰曆四月。孟,四季的第一個月。

華:開花。動詞。

聚落:村落。人的聚居地。

造(cào):往,到。

口號:猶口占。信口吟成之意。

芳菲:指花草。

長:常。

周覽:遍看。

蕭郎中存:蕭存,字伯誠,蕭穎士之子。郎中:官名。唐至清為各部尚書的屬官,分掌各司事務,是位於尚書、侍郎、丞之下的中級官員。魏郎中弘簡:魏弘簡,字裕之。累官至戶部郎中。年四十七無疾而卒。李補闕渤:李渤,字溶之。嘗偕仲兄涉隱居廬山。元和九年(814)以著作郎征,歲余遷補闕。補闕,官名。以規諫皇帝、舉薦人員為職責。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

驛路: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而修築的大道。沿路設驛站。山門:佛寺的大門。佛寺多在山中,故稱。

曾:還。

垂:將近。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唐憲宗年號。

1.

廣平:縣名。今屬河南。宋郁:其人不詳。

2.

安定:古縣名。治所在今甘肅涇北。梁必復:其人不詳。

3.

張特:其人不詳。

4.

沙門:佛教名詞。梵文Shramana之音譯。勤修善法、息滅惡法之意。佛教用以指依戒律出家修道之人。法演:其人不詳。智滿:即《草堂記》中的滿。士堅:《草堂記》中的堅。利辯、道建:僧神湊的弟子。道深、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其人均不詳。

5.

遺愛:遺愛寺。寺名,位於廬山香爐峰下。

6.

化城:上化成寺。在廬山講經台北。為晉代所建。

7.

峰頂:峰頂院。陳舜俞《廬山記》卷三:“過香爐峰,至峰頂院。院旁盤石極平廣。下視空闊,無復障蔽。”

8.

孟夏:即陰曆四月。孟,四季的第一個月。

9.

華:開花。動詞。

10.

聚落:村落。人的聚居地。

11.

造(cào):往,到。

12.

口號:猶口占。信口吟成之意。

13.

芳菲:指花草。

14.

長:常。

15.

周覽:遍看。

16.

蕭郎中存:蕭存,字伯誠,蕭穎士之子。郎中:官名。唐至清為各部尚書的屬官,分掌各司事務,是位於尚書、侍郎、丞之下的中級官員。魏郎中弘簡:魏弘簡,字裕之。累官至戶部郎中。年四十七無疾而卒。李補闕渤:李渤,字溶之。嘗偕仲兄涉隱居廬山。元和九年(814)以著作郎征,歲余遷補闕。補闕,官名。以規諫皇帝、舉薦人員為職責。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

17.

驛路:古代為傳車、驛馬通行而修築的大道。沿路設驛站。山門:佛寺的大門。佛寺多在山中,故稱。

18.

曾:還。

19.

垂:將近。

20.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和,唐憲宗年號。

白話譯文

我與河南的元集虛,范陽的張允中,南陽的張深之,廣平的宋郁,安定的梁必復,范陽的張特,東林寺的出家人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深、道建、神照、雲皋、息慈、寂然共十七人,從遺愛寺旁邊的草堂出發,經過東林寺和西林寺,抵達上化成寺,然後在峰頂院歇息一會,再登上香爐峰,在大林寺住宿。大林寺在僻遠之處,人跡罕到。寺周圍有許多清澈的流水、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樹和細瘦的竹子。寺里只有板隔的房間和木製的器具,寺僧都是海東人。這裡由於山高地深,季節轉換得很遲,按時令已是初夏四月,天氣還像正二月一般。梨樹、桃樹才剛剛開花,山澗中的青草還未長高,人物風俗氣候與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樣,初到這兒恍忽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於是我口占絕句一首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一會兒我們遍觀了房間的牆壁,看見蕭存郎中、魏弘簡郎中、李渤補闕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於是與集虛他們嘆道:這裡確是廬山首屈一指的地方。由驛路到寺門,還不足半日的路程,但自從蕭、魏、李三人到此遊覽之後,至今相隔將近二十年了,二十年間這裡一片寂寥,再也沒有來遊覽的人。哎,人們忙於追名逐利而冷落了大自然的美景,名利對人的誘惑是如此強烈啊!

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作序。

創作背景

白居易在唐憲宗李純元和十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時,因直言灤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當時四十四歲。司馬本為州郡刺史下的武職佐吏,但到白居易時代,已經成了被貶京官的名義職位,沒有實權。既然沒有實權,無實際公事可辦,他就在閒暇中漫遊風景名勝之地廬山,還寫了好幾篇紀游的詩文。這篇小品文,是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偕同廬山隱士元集虛等十七人游廬山大林寺時寫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就像白居易的詩歌一樣,語言平易淺切,但是用語卻很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極富詩一樣的美感。文章開始一段寫去游大林寺所經過的地方,從“自”字開始,連用了“歷”、“抵”、“憩”、“登”、“宿”等幾個動詞,既把所到地方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沿途迤邐而行,走走停停的情狀描寫得非常簡練傳神,描繪了他們一行人在山間有說有笑、愉快行進的情景。

作者先以“窮遠”、“人跡罕到”記敘了大林寺地處偏僻,人煙稀少。接著記敘了大林寺周圍有許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清澈的泉流,蒼勁的怪石,青翠的短松,濃密的瘦竹,顯得大林寺格外清幽。

接著又記敘了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作者進入大林寺時是孟夏四月,正當大地春歸,芳菲落盡之時,而這裡卻象早春二月,春意始盛,一切生機勃勃。梨花、桃花正盛開,周圍長著毛茸茸的綠綠的短草,這裡的景物、節候與山下完全不同。作者看到此景,感到自己初到大林寺,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於是即興賦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抒發了大林寺勝景給他所帶來的特殊感受。

進而寫作者。周覽屋壁”,觀賞了蕭存、魏弘簡、李渤三人寫下的文句。這裡乍看似乎是寫景,細讀則知語盡而意未盡。作者見大林寺風景如此優美,而游者甚少,故而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用“嗟乎”二字,引出“名利之誘人也如此”一句,立見警動之感。因為,自李渤等三人在大林寺壁上題句以後,二十年來之所以“寂寥無繼來者”,乃是由於世人看重的不是高尚的人生情趣,不是林泉之樂,而是追逐名利,趨炎附勢。此刻,作者聯想到自己因直上封章,受到誣陷、打擊而遭貶謫,然而卻得以游賞大林寺的奇景,所以在感嘆世風的同時,內心深感欣慰,顯現出美的心靈。

詠大林寺的絕句,第一、二句用對比的手法,由點及面,以斑見豹,借山寺桃花寫深山的特有的景色;三、四句“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在前兩句基礎上抒發情感,突破了惜時傷春的老框框,自然地流露出詩人的內心喜悅。前兩句是實寫山景,後兩句用虛筆,進一步創造了耐人尋味的意境。

這篇文淺易自然,不尚雕琢。但是淺易決非草率。白居易的散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篇遊記用簡潔的文字,緊緊抓住大林寺的特點,創造了一個與人世隔絕的藝術境界。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管遺瑞《白居易詩文鑑賞辭典》:“這最後一句的感嘆,使得全篇情景交融,文章顯得平易而又深沉,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806~820年)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821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