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事村

大故事村

大故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5公里,地處平原。村東、南兩面為風景優美的孝義河所環抱,西面為小故事村,北面與萊蕪市農科所、萊蕪市經濟開發區和馮家林村遙遙相對。大故事村占地600畝,耕地920畝,452戶,1598口人。

大故事村

大故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5公里,地處平原。村東、南兩面為風景優美的孝義河所環抱,西面為小故事村,北面與萊蕪市農科所、萊蕪市經濟開發區和馮家林村遙遙相對。大故事村占地600畝,耕地920畝,452戶,1598口人。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故事莊,縣東五里。”據推算620年前就有故事莊,大故事為七故事(大故事、太平嶺、小故事、小北莊、程故事、孫故事、李故事)之中第一個故事莊。據清乾隆二十年(1757年)《尚氏族譜》記載:重修“千福寺”,寺中石碑刻有“尚逵、尚鄉”,後亦稱尚家故事,又改稱東故事、大故事,與太平嶺為一行政村。原村中共有五姓,以尚氏為大姓,占全村人口的80%,另有魏、傅、朱、許姓,現在又遷入多姓。

據《萊蕪市志》載:民國初年大故事稱“故事保·東故事”;1939年至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大故事村隸屬萊東縣(博萊縣)礦山區;1948年隸屬萊蕪縣礦山區;1951年由礦山區故事鄉管轄;1958年隸屬礦山人民公社,後改稱城區辦事處;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後,隸屬萊城區城市街道辦事處;2000年隸屬萊城區風城街道辦事處;2001年5月,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2002年5月大故事村改為萊蕪經濟開發區大故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共27個單位,3670口人,面積3075平方公里。2002年10月22日開發區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大故事隸屬該辦事處。
大故事村呈方形,國防路橫貫東西.穿村而過,已構成五路六街的基本框架。大故事村至高點為大崮頂,位於太平嶺村南,西陳家峪村北。大崮頂西邊是老牛槽溝,東面是天心橋。此橋位置最高,地勢險要,南延至汶河邊,北到孝義河。大故事村東、南兩面是孝義河,大故事橋橫臥其上。昔日孝義河流經大故事河段,河床高於地面,夏秋兩季經常泛濫成災。萊蕪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孝義河得到根本治理,此段河道土岸變石堰,建起攔河壩,終除水患。
大故事村東南有一大寺院名曰日千福寺,明隆慶二年(1568年)為孝義河洪水沖毀,後重修,有石碑,毀於“文革”。寺西邊為尚氏始祖老宅。臨街有官碾一盤,供全莊村民所用。官碾斜對街南有官井一眼,深八米,石頭砌成,有石碑記載,現石碑壘於井筒之中。人若下探而望,尚能見之。村中有古槐數株,現僅存兩棵,虬勁蒼鬱,粗可二圍。村中央有觀音廟一座,現保存完好。村西南是塔子嶺,嶺頂有古塔一座,現僅基部尚存,始建無考。
大故事村歷史悠久,村民世代在這塊沃土上開墾耕作,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大故事村歷來以農業為主,主要出產小麥、玉米、地瓜,還有遠近聞名的大故事特產“稻米”和“蓮藕”。大故事村民種地是行家,經商是贏家。早在解放前,尚曰泰、尚曰評開辦第一家“利美恆”油坊。朱茂珍是遠近聞名的車木匠;傅希曾、尚慶菊開辦的兩座染坊遠近聞名;還有水食店、糕點、麵食等作坊。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大故事村創造了光輝業績。1939年,日寇侵占萊城,大故事村屬於敵占區,經常遭到閻團(駐地南冶)和方面軍(駐地辛莊)的燒、殺、擄、掠,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的“五·一五事件”和“三·一二事件”。大故事村民為保家護院,奮起反抗,英勇抗敵。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10位優秀兒女為革命捐軀。許多棟樑之才,為了追求真理,義無反顧,下江南奔邊疆,南征北戰,作出了較大貢獻。他們是大故事村的光榮和驕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大故事村村民團結互助,共奔社會主義康莊大道。1953年成立以尚慶農、尚遵孟為首的第一個互助組;1954年13戶農民成立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尚慶農為社長;1955年成立第二個生產合作社(新社),尚慶民為社長;1956年,大故事村民全部入社,跨入初級社;1957年加入高級社(大故事、小故事、程故事、孫故事、石家莊、官廠),又叫群力社,社長呂愛民。1958年成立礦山人民公社後,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不富裕。窮則思變,大故事村深翻整平土地,大搞水利建設,先後興建台子揚水站、小鋪揚水站,打五眼機井。1976年,在縣委工作組的支持下,興修了大故事村第一座跨度最大、乾渠最長的南嶺揚水站,高11米,主幹渠1000米,支渠3000餘米。1989年48名黨員民眾自願組成義務打井隊,在萊馬路以南打出大口井一眼,村民喜不自禁,名曰“利民井”。1982年大故事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大故事村所屬九個生產隊分為九個管理小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故事村更是百業興旺,精明的大故事村村民盯著公路打富譜,綜合商店、木材加工業、養殖業、屠宰業,欣欣向榮;酒店、油坊、麵食加工、飯店小吃、製作修理等行業方興未艾;商貿市場極為活躍。1998年大故事村建築安裝公司成立,後又組建金源建築安裝公司,擁有固定資產400多萬元,可承接較大工程。運輸業逐年擴大,現在擁有大小拖拉機40餘台,汽車30多輛,成立了大故事車隊。村辦民營企業也有了長足發展。
大故事村自古就有熱愛文藝的傳統,朱秀花是萊蕪梆子劇團有名的花旦,朱志敏演小生,很受歡迎。1959年在村民尚緒義的指導下,青年人自發成立大故事村小劇團,演員30餘人,以呂劇、歌劇為主,每年春節期間,都演出《小姑賢》、《白毛女》、《三世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並且出村匯演,應邀前往畢家莊村、關帝廟村、汶陽村、陳家峪村、南孝義村、馮家林村等地演出。
大故事村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文化教育,崇尚禮義道德,以文育人。僅尚氏家族在清道光年間至清末,就有多人獲取功名,其中進士二名、秀才一名、貢生二名、廩生一名、庠生十一名。有門匾二塊:“明經高第”、“志凌冰雪”,均為潘紹烈書。1916年(民國五年)大故事村民自發成立學校,校址在千福寺,名端蒙學校,尚瓊成、何珠泉任教書先生,村里很多有文化有作為的人都曾在該校就讀。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辦學時斷時續。1950年,學校又重興辦,董連吉、呂純英、魏育蘭等都在此做過教師。1978年重修校舍,土屋破廟變成了瓦房,成立了由大故事村、小故事村、南姜莊村為主的聯合國小。1998年,大故事村投資130多萬元,幹部民眾也紛紛捐款,在村西建起高標準教學辦公樓,評為市級規範化學校,一次達到省定標準。同年,建成大故事村幼稚園。
尊師重教的風尚,促進了村民的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1959年尚憲傑考入萊蕪師範;尚緒利考取曲阜師範學院,是村中第一個本科大學生。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1年,村中先後考取大專以上學生96名。大故事村每年分別獎勵大中專學生600元、500元或400元助學獎金,家庭特困生,還另有照顧。
結合舊村改造,大故事村重新規劃了五路六街,投資數萬元。1997年硬化中心路,1998年硬化文塔路,全長千餘米。自來水、有線電視早已安裝,現在又建成了電話村,整修了衛生室。到2002年10月,匯河大街兩棟5層居民樓已投入使用;原山路、匯河大街兩棟沿街商住樓已啟動;匯源大街商住樓已入住。
大故事村村民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1990年大故事村成立老年協會,朱爾奎任會長。大故事村及時給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辦理老年優待證和免費乘車證,每年發給360元生活補助費。每年九九重陽節,村委會都去看望老人。
2000年,大故事村投資在南嶺土地貧瘠的地方修建公墓一座,凡村民死後都葬於此。提倡移風易俗,喪事簡辦,這在大故事歷史上前所未有,也有利於村民姓氏之間的團結和睦。村黨支部書記尚愛林,1996年被評為萊城區優秀黨員,其事跡萊蕪日報2002年7月10日以《閃光盡在奉獻中》為題作過詳細報導。2002年尚愛林被評為萊蕪市優秀黨員。大故事村自1993年至2000年連續8年被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評為“雙文明”單位。
2001年5月,萊蕪市經濟開發區建立,大故事村正處在開發區中心地段。為了開發區建設,大故事村村民尚慶修、尚緒福、傅傳文等,顧全大局,帶頭拆遷樓房,一切給開發區規劃讓路,他們的事跡曾在《萊蕪日報》上報導過。十多家招商引資單位入駐大故事轄區。
大故事村正在飛速發展,百業待興。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人文自然

①天心橋:為青石橋板,寬l米,長2米.天心橋位置最高,坡度南延至汶河邊,北到孝義河。解放前,是從新泰、顏莊到口鎮的必經之路一人推小車,五個人才能拉上去。過橋下坡,一人架車,三人頂著,路窄溝深,非常險要,曾有人推車過橋下坡,車毀人亡的傳說。過路人形容說,推車過此橋,天都劃得哧哧響,故取名天心橋,
②大故事橋:建於1995年,位於萊城東5公里,東西橫跨孝義河,是萊(蕪)馬(站)路公路大型橋,以大故事村命名。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簡支板,下部為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全長140米,12孔,跨孔14米,橋面寬28米,雙向四車道,載重汽車20噸,掛100噸。
③觀音廟:建修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傳說當時村北馮家林村有一廟正沖大故事村,為避邪消災,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村民出資建南觀音廟一座,此廟座南朝北,稱為倒坐觀音,小巧玲瓏,古雅精製,紅牆琉璃瓦,莊重肅穆,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乃小廟會。
④塔子嶺:位於大小故事村和孝義河以南,站里村北,嶺頂有石塔一座,磚石結構,周長402丈(23.6米),塔高21.8丈(12米)。.門朝正南,七層八角,每層八個小視窗,每窗內有石雕神像一尊,巍然屹立,名萬福塔,周圍二十里都能看到。
⑤古塔:此塔始建無考,傳說石塔與古寺同建,現已倒塌,其磚石、地基尚存。民謠:“塔子蓋,站里敗;塔子塌,站里發。”據說站里村民貧苦與塔有關,所以經常有人來偷拆,時間一長,塔子塌了,後來沒再重修。
⑥利民井:1989年大旱,地下水位下降。為救災,大故事村48名黨員民眾自願組成義務打井隊,大幹10晝夜,在萊馬路以南打出深8米、直徑4.5米的大口井一眼。此井可澆地270畝,耕地全部變成水澆田。民眾喜不自禁,取名利民井。
⑦千福寺:位於大故事村東南角,孝義河旁。尚、魏兩姓遷來前所建,始建年代無考。據出土磚石和所挖地基,千福寺占地約八畝,廟宇若干間,鐘樓一座,石碑數塊,古柏參天。鐘樓位於寺東南角,內有大鐘一口,重噸余,為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鑄造。
相傳,明隆慶二年(1568年)孝義河河水泛濫,寺院一夜之間夷為平地,只有一間西房未倒,內塑關公神像,為防洪水成災,村民重修寺院,塑關老爺 為正神,周倉、關平、王福、趙雷站班,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性肖,重修時有石碑記載。“文化大革命”期間石碑破壞,傳說寺內大鐘運往泰安文物館。1946年神像拆除.1962年又加以整修擴建,在此成立大故事村國小,1999年國小搬到村西教學樓。
⑧太平嶺:位於大故事村東南嶺、孝義河以南。1800年,尚立安為謀生,在此開荒種地,吃住於此。先搭窩鋪,後建房,早起晚睡,勤懇操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自食其力,繁衍生息,後來成了十幾戶人家的一個小自然村,這裡比較偏僻,又綠樹成蔭,遠望只是一片樹林,同時距大村鞍遠而隔河,不易被發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組織、區幹部,常以此為秘密聯絡點,常在這裡召開秘密會議,了解敵情,開展工作,所以取名太平嶺。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尚慶欽 尚懷恆 尚慶泉 尚遵富 尚遵法 尚山吉 尚慶興 尚慶勝 魏蘭奎 尚懷樹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944年 尚慶江
1945年-1948年 尚憲成
1949年-1957年 尚慶孟
1958年-1959年 尚懷稼
1959年-1974年 朱爾奎
1974年一   尚愛林
三、歷任村主任
1949年-1957年 尚慶農
1958年-1959年 魏育芳
1959年-1972年 尚憲仁 尚憲景
1972年-1974年 尚愛林
1974年-2001年 尚憲儉
2002年-   尚愛平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尚遵孔(字化雨) 曾任四川省農牧廳廳長
尚慶演(化名王玉民) 曾任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省人大副主任
尚憲法(化名趙文光) 曾任湖南省計委主任
魏育芬(字若初) 曾任四川省棉麻局局長
尚慶江(字會三) 曾任雲南省糧食廳廳長
魏育才(字伯愚) 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黨校校長
尚慶九 湖北省宜昌市地委書記
尚懷穡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副市長
尚憲桂 重慶市江津地區農機局局長
魏育皋 曾任泰安地區計委主任
尚緒言 泰安市物價局副局長
尚憲英 空軍某部飛行大隊長
尚懷芬 南京市房產管理局局長
尚憲峰 安徽省811地質隊政治處處長
魏蘭台 曾任萊蕪縣郵電局局長
魏育全 泰安市郵電局局長
尚新民 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局長
尚憲中 雲南省玉溪地區經貿委主任
尚緒亮 萊蕪市交運集團副經理
尚博文 四川省民政廳殘疾人協會主任
魏新生 上海徐匯中學校長
魏東英 上海日本進出口公司翻譯部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尚慶國 山東工業大學畢業,萊鋼高級工程師
尚憲傑 中教高級教師
尚緒利 中教高級教師
尚憲克 中教高級教師
尚愛安 博士學位,在上海工作
尚水華 碩士學位,在煙臺工作

特產展台

蓮藕、稻米為大故事村兩大特產。
大故事村中央有條蓮花街,原來村東南、孝義河以西有一大藕池,面積約20餘畝,藕池的南端為一攔水壩,人稱大灣壩子。這裡綠樹成蔭,小橋流水,景色宜人,夏天是人們納涼和做活的地方。池內栽種著茂密的蓮藕,夏季荷葉碧波一片,蓮花盛開,水清見底,魚游蛙唱。秋天蓮子朵朵,可呆食,是上等美味。到了秋收季節,人們把碩大的蓮藕從泥中挖出,每年大約能產20噸。蓮藕吃起來甜脆可口,是菜桌的上品。所產蓮藕少部分自己食用,大部分到集市上出售,也是村民的一大經濟收入。
藕池的北面是一片稻田,更初栽種,秋末收穫,產量僅次於小麥,稻米粒大透亮,有黏性,可與糯米相媲美,人們把它視作“細糧”,平時捨不得吃,留作過年過節和招待客人用,或者出售。
傳說,很早以前,藕池和稻田原是一片低洼地,一天地面突現噴泉,水四處漫延,為防水患,有一尚氏良女挺身而出,一屁股蹲在泉口上想把水堵住,無濟於事。後又用一口千斤重的大鐵鍋把泉口扣住,泉水暫時堵住,但洶湧的泉水仍要向上噴發,隨後就在鍋的周圍冒出很多小泉口(灰泉子),不斷向四周浸延擴大,最終低洼的平地就成了常年積水的水田。村民再也無法耕種,勤勞智慧的大故事人不甘心失去這塊寶地。村中有一做茶葉的魏氏族人經常到江南買茶葉,順便從南方弄來蓮子和稻種,幾次試種,終於成功,並逐年擴大,形成大故事村獨有的稻田和藕池,後因連年乾旱和河床下挖,水位下降,水田又成旱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