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大司命,神名。《楚辭·九歌》中《大司命》,舊注以為星名,主宰人的生死.王夫之《楚辭通釋》:大司命通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則司人子嗣之有無,皆楚俗為之名而祀之。《大司命》云: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此司人之生死。楚地風俗好祀鬼神,楚人以為人之壽夭必有神靈主宰,因而奉祀大司命。一說大司命是星名。《史記·天官書》云:“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古人以為大司命是管人之生死的壽命之神。本篇是祭大司命的祭歌。(圖片上方為大司命)
原文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君迴翔兮以下[2],逾[3]空桑兮從女[4];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5];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
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坑[6];
靈衣兮被被[7],玉佩兮陸離;
一陰兮一陽,眾莫知兮余所為⑻;
折疏麻兮瑤華[9],將以遺[10]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11]近兮愈疏;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沖天[12];
結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13];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何為[14]?
譯文
大開天宮之門,我乘著盛多的黑雲。
命令鏇風在前開路,喚使暴雨潑洗塵路。
你往復迴旋飛翔降臨,而我越過空桑山去跟隨你。
如此廣大、人口眾多的天下,為何長壽與短命都操之在我。
我們在高空上慢慢飛翔,乘著清明之氣,駕馭陰氣陽氣。
我與你我和你恭敬地迎接大神,引導大神來到世上。
身上的神衣隨風飄揚,腰間的玉佩鮮艷奪目。
天地陰陽變化,眾人完全不知我的所作所為。
折下疏麻如玉色的白花,要送給與自己分別的人。
漸漸地步向垂暮衰老,不再親近呀會更加疏離。
你乘著車聲轔轔的龍車,往空中高飛而去。
編結桂樹枝久立在那,越是思念,越使我感到憂愁。
憂愁又能如何,但願能夠像現在的感情一樣永不耗減。
人命長短本有定數,是離是合,有什麼人可以主宰它呢?
注釋
[編輯本段]
[1]:音“凍”。
[2]:音“護”。
[3]:音“於”,越過。
[4]:通“汝”。
[5]:音“於”。
[6]:音“岡”,意通“岡”,山脊,高地,九坑即九岡,九州的代稱。
[7]:通“披”。
[8]:音“余”。
[9]:通“花”,古音“敷”。
[10]:音“未”。
[11]:音“浸”。
[12]:音“聽”。
[13]:音“科”。
[14]:音“乎”。
鑑賞
此詩第一節四句為扮大司命的巫所唱,一看便知。其自稱“吾”,與第三節“吾與君兮齊速”一致,則第三節也應是大司命所唱。此句中稱對方為“君”,則第二節(有“君迴翔兮以下”)也應是大司命所唱。同時,這幾節中“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也與第一節大司命所表現出的呼風喚雨、聲勢奪人的氣概一致。同此,第四節說“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也只能出於大司命之口。大司命動輒“吾”、“予”、“余”自稱,體現出大權在握、唯我獨尊的意識。“折疏麻兮愈疏”以下三節,則完全表現對大司命的懷念,愁懷無限,情緒與前四節完全不同。這三節便是女巫以少司命口吻所唱。
這首詩表現大司命的氣派簡直無與倫比。他要到人間,不是讓一般地打開天門,而是“廣開天門”;他以龍為馬,以云為車,命鏇風在前開路,讓暴雨澄清曠宇,儼然主宰一切的天帝。大司命在天宮的地位未必很高,但對人間來說掌握著每個人的生死壽夭,則權力可謂大矣。所以,即使在天宮中的班次居於末尾,當他要到人間來時,也可以擺出最大的排場,顯出最大的威嚴。東皇太一雖然至高無上,但楚人祭祀時只是虛虛一過,名義上敬東皇太一,實際上是迎接眾位天神、地祇、人鬼。人們是根據現實生活來想像神、創造神、對待神的。大司命的氣壯,也就可以不言而喻。
對於大司命的描寫,其服飾、乘駕、精神、職責、作為,都寫到。尤其是用了第一人稱的手法表現出一個執掌人類生死大權的尊神的內心世界,從中很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漫長的專制制度社會的投影。作為一個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使不是很可愛的,但卻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事實上,他能夠接受祭祀而到人間來,也還是體現了一種重民、親民的思想;而作為一個執法者,也是應該有陽剛之氣的。
後三節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對大司命的懷念。如不是以神的身份,便不會說“離居”。其中離別的幽怨,無法擺脫的愁緒,也多少地體現了男權社會中廣大婦女普遍的心理狀況。“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為什麼要折疏麻呢?聞一多《九歌解詁》說:“蓋疏麻是隱語,借花草中的疏字以暗示行將分散之意。”聞說或者是也。但折麻的原因主要因為麻稈折斷後皮仍連在一起,故以“折麻”喻藕斷絲連之意。後世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西行》“折麻心莫展”,《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瑤華未敢折”,都是由此處化出,表現久別後一時不能見到的愁情。所以說,折疏麻之瑤華相贈,有身雖離而思念不絕之意。
“乘龍”兩句,是說大司命離開祭堂而去。云為車而龍為馬,正所謂“雲從龍,風從虎”,同詩開頭表現的大司命形象一致。神將離去,故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現出戀念的情緒。離別是不可避免的,只希望以後常常像今晚一樣不虧見面親切之意。你大司命是主宰人的壽命的,人的壽命本來就有定數,但天地間的悲歡離合誰又能管得了呢?這裡問出了一個千百年來無數男男女女的多情人都永遠不得答案的問題。這首詩中,真是凝聚了人類情感經歷中最深刻的內容。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神名。《楚辭·九歌》中《大司命》、《少司命》,舊注以為星名,獨王夫之《楚辭通釋》謂:“大司命統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則司人子嗣之有無,綿楚俗為之名而祀之。”雖僅就歌辭立論,別無依據,然謂為楚俗所祀之神則可信。就二歌所寫情景論,大司命、少司命之神職亦誠如王氏所說。《大司命》云:“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此司人之生死;《少司命》云:“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此司人子嗣之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