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大佛

大嶼山大佛

寶蓮禪寺是香港最著名的十方叢林,位於大嶼山昂平高原,介於鳳凰山與彌勒山之間。山門之前,左有木魚峰天壇大佛、法華塔;右有蓮花山與獅子石,堪稱嶼山勝境。

大嶼山大佛

寶蓮禪寺初期名為大茅蓬,始建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功行大德:大悅、頓修、悅明三位禪師志同道合,自江蘇鎮江金山寺至香港大嶼山昂平,喜見高山平地,堪稱為道埸,於是披荊斬棘,先築小石室,次搭大茅蓬,建立十方道場。其後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由是種山蔬、置法器,寶行一粒同餐。香港的禪門規範從此創立。

歷史發展

1924年,有紀修和尚(廣東四邑人)從鎮江金山江天寺來山,被寺內僧眾懇請為十方叢林第一任住持,由此改名為寶蓮禪寺。1925年,寶蓮禪寺初次舉行秋期傳戒,是是同住大從共有數十人。三年後,寺內大雄寶殿、方丈室、客堂等相繼落成。翌年又建成五觀堂。1930年,秋期傳戒圓滿後,方丈紀修和尚退居,諸山長老扒舉筏可和尚為第二任住持。自1932年起,先後建成韋馱殿、彌勒殿、山前妙法蓮華經塔、山後羅漢塔、禪堂及東西兩旁石圓門、山門“妙湛總持”牌坊。1935年起,每年正月舉行禪七法會,至今未曾間斷。

寶蓮禪寺在1936年再舉行傳戒後,與青山寺之顯奇老和尚、觀音山凌雲寺妙參和尚共約,三寺輪流傳或一次,因此寶蓮禪寺每三年一度作傳戒大典。戰後,青山寺與凌雲寺均告停辦傳戒,獨由寶蓮禪寺繼續舉辦,至今已辦過二十五屆。

1937年,地藏殿建成,殿中供奉有地藏菩薩銅像(重400斤)。又鑄2000餘斤銅鐘一口。建立安樂室,作為紀修和尚冥息之所。1938年於南洋請回玉佛一尊,供奉於大殿。又建指月堂,發起在地藏下創辦嶼山佛學院,培育僧才。

1952年,在大殿後面建如是室,是年筏可和尚退居,由增秀和尚蜇報住持。1953年筏可和尚復任住持,建華嚴塔,重建指月堂,改五觀堂為真香閣。同時恢復每三年秋期傳戒,每年元月修禪七法會,並於四、七、九月修大悲法會各一次。從此,律、禪、教、密、淨五宗共同弘布。

195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改為董事制,住持筏可和尚任該會首任董事長。此後即修葺愛道堂以供女眾居住院,建成韜光療養食室。1963年開始籌建天壇大雄寶殿,於1970年落成。1972年,筏可和尚圓寂,董事會推請慧命法師任住持,是為寶蓮禪寺第三代。1976年,開始籌建天壇大佛和佛教療養院。七年後,寶蓮禪寺董事會推舉聖一師任住持,為寶蓮禪寺第四代。1986年9月,天壇大佛正式簽署建造契約,大佛鑄造工程正式開始。

1990年,聖一各尚退居,寺董事會推舉初慧法師繼任住持,為寶蓮寺禪第五代。同年12月,香港總督衙奕信為寶蓮禪寺監院智慧法師授勳。智慧法師是香港開埠以來受勛比丘第一人,同時亦蒙新華社任為臨時區議會議員,為地方事務出謀獻策。

目前,寺內有四十多位僧眾,專修禪淨法門,以佛教的出世精神、行人世事業,先後創辦青山學校、大澳筏可中學、昂平安老院等,更在內地偏遠山區捐資辦學四十多所。寺內僧侶,常在本港舉辦佛學講座,勸導民從止惡向善,化戾氣為祥和。也經常應海內外佛教團體邀請,前往各地宣揚佛法。

1993年天壇大佛建成開光,使用權寶蓮寺更成為聞名中外的名剎之一。一般而言,大型佛像多半是坐北朝南,而天壇大佛則是坐南朝北,而且是稍稍偏東,正好朝向北京。全像用202塊青銅鑄造,先在工廠裝嵌,再在現場焊合安裝,其間由設計、鑄造、迎送到安裝,克服了重重困難,用上了尖端的航天技術數據,建造歷時三年多。集宗教文化、雕塑藝術於一身之最——天壇大佛,巍坐于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這尊大佛身高23米,連基座高度約34米,重202噸,造像壯嚴祥和,焊接天衣無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