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崇教寺

大崇教寺

大崇教寺俗稱東寺。坐落於今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梅川鎮河抱山麓,原名靈鷲寺,一度稱重廣寺,公元1429年(明宣德四年)詔改大祟教寺,藏語為曲德貢寺或隆主德慶寺。東寺是民間對該寺的俗稱。東寺在安多地區影響甚大,被譽為“第二衛地”。

大崇教寺源流

據現有資料《西天佛子源流錄》載,始建於元代,明代宣德元年“御製重修”,占地50畝,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一年再次重修。1958年拆修。現僅存硬山頂經堂五楹及寺院圍牆,禪林一片,巨松數株及明代宣德四年鐫刻漢藏兩種文字的“御製大崇教寺”碑各一通。
永樂初年,班丹扎釋應詔入朝,並先後5次奉旨赴烏思藏地區招諭安撫地方僧眾,深受朝廷信重,曾受命擔任僧錄司右闡教職。明宣宗時更受以“淨覺慈濟大國師”封號,並令其駐大都

岷縣梅川鎮岷縣梅川鎮
崇國寺。此後30年中,班丹扎釋駐錫京城,以傳教、譯經、建塔修寺和處理日常僧務活動為主。
梅川鎮新建廟宇梅川鎮新建廟宇
明英宗即位後,再晉封他為“西天佛子大國師”,直至代宗時再晉封為“大智法王”。班丹扎釋曾於永樂十四年(1416)在岷州興建隆主德慶寺,作為其家族子嗣世襲駐錫之主寺。明宣德年間(1426—1435),明宣宗頒詔重修隆主德慶寺,並親賜寺名“大崇教寺”。由於班丹扎釋的貢獻,大崇教寺得到了朝廷的恩寵與扶持,其勢力在河隴一帶炙手可熱。其上層僧人更頻繁往來於岷州與京城之間,成為明代朝廷聯繫岷州藏區諸番部的紐帶。而“淨覺慈濟大國師”的封號則由其家族出身的高僧世代承襲。中國國家博物館就藏有明朝封贈岷州大崇教寺下寺崇隆寺、羊卷寺以及西寧西納寺大喇嘛襲職的聖旨。

大崇教寺碑

大崇教寺碑,全稱“御製大崇教寺之碑”,位於岷縣梅川鄉的一座山上。大崇教寺,原來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僧侶眾多,馳名遐邇。現在只有大殿尚存,還有一座類似城門四面有門洞的土墩。大崇教寺碑,就立於土墩裡邊。碑有兩塊,一塊刻漢文,一塊刻藏文,至今保存完好。這通碑,碑文為明宣宗撰,字為明初大書法家沈粲書。因此,該碑不僅因為刻了皇帝的文章而有名,同時在書法上的價值也很大,更為重要的是甘肅少見的一塊漢藏文碑。
碑高4.7米。漢文碑刻文字為沈粲(明代松江華亭人,洪武時入侍內庭,永樂以後沈粲的書法風靡全國。他用平正圓潤的楷書為朝廷寫詔令、公文,形成台閣式,歷久有衰)。所書藏文碑刻文字,筆法遒勁流暢,為藏文書法的上乘之作,彌足珍貴,其形制、文字內容與漢文碑相同,是研究藏傳佛教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大崇教石碑為省級文物單位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