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與研究
1972年,大山鋪恐龍化石最早被發現。1979年末,四川省石油管理局下屬川西南礦區在這裡修建停車場時,暴露出大量恐龍骨骼化石,從而揭開了大山鋪恐龍化石發掘的序幕。1979年底-198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成都地質學院、重慶市博物館、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等單位在大山鋪進行了多次單獨或聯合發掘,在已發掘的數千平方米的範圍內獲得上百具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骨架,從水生的軟骨魚類,到陸生的爬行動物佼佼者,應有盡有。這些標本經北京、成都、重慶、自貢四地的專家、學者研究後,僅鑑定命名的恐龍化石就達12屬12種,其中9個新屬12個新種。這便是世界聞名的大山鋪恐龍動物群。
發現和發掘
2001年10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二期試發掘中又發現一具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從已發現的肢骨長度推測,這具恐龍體長超過20米,它將是大山鋪恐龍動物群中個體最大的恐龍。目前正作為一個參觀景點----遺址發掘現場供廣大遊客參觀。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東北郊約11公里的大山鋪鎮旁,是一個盛產一億六千萬年前的中侏羅世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恐龍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該遺址最早於1972年發現,1977 年首次發掘,獲得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1979--1984 年間先後組織三次大規模的清理和發掘,在約2800平方米範圍內獲得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200多個個體的上萬件化石骨骼標本,從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龍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18個屬21 個種。估計整個化石群集中埋藏範圍約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萬塊以上, 被譽為"恐龍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該遺址上修建有我國第一座大型的恐龍遺址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門類齊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點。作為一處罕見的自然歷史遺產,它所產出的化石不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遊觀光價值,而且填補了恐龍演化史上侏羅紀早-中期恐龍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對研究恐龍及其相關古動物的系統演化、生理特徵、生活環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學價值。
石群遺址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位於內(江)--樂(山)公路旁,分別與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鐵路連通的內(江)--宜(賓)高速公路和內(江)--昆(明)鐵路也經過此地,並分別設有出口和火車站。該地距成都202 公里, 距重慶204 公里,交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