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姜姓由唐山前遷移到晶山西定居。後因晶山西住所起火,移居晶山東,故命村名山東夼。另一說,因建村於晶山東南的山夼,故命村名山東夼。後因姜姓弟兄較多,一部分移居晶山前定居,命村名小山東夼,山東夼遂改名大山東夼。後周姓來此。清朝初年,范、沙二姓自外地遷入。 大山東夼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的東北部。北依晶山,南鄰309國道,交通發達,山青水秀。地處東經121°02′,北緯37°00′。北與上山東夼村毗鄰,南與長宇村、前埠前村相連,東與璋夼村、多英村相接,西與後埠前村交界。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2公頃,山嵐12.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及乾雜果等。 2002年,全村304戶,855人。有周、姜、范、沙、張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周姓。大事記
1941年2月2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1947年本村在土改複查運動中,濫殺1人,活埋一家6人。
1964年,在“四清”運動中依法對此案進行了重新審理,7人被追究了刑事責任。
1976年村投資用上電網供電。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本村學生周琳傑考取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6公斤,總產26.7萬公斤。1980年,糧食畝產250公斤,總產50萬公斤。1990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7年後,糧食畝產提高到530公斤,總產達到52.73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39公斤,總產40.32萬公斤。 1985年以來,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2000年,有紅富士蘋果、梨等果園26.7公頃,收入23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261萬元,其中農業209萬元,林業1萬元,畜牧養殖業51萬元。第二產業建國前,有織布坊、鐵匠鋪、木匠鋪等,從業人員16人,收入僅供自給。建國初期,辦起油坊、豆腐坊。改革開放後,建石灰窯5座,鐵匠鋪1個。後個體企業得到較快發展。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3人,工業收入357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後,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先後辦起飯店、電氣焊鋪、商店和個體運輸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6人,收入550萬元,其中運輸業506萬元,商飲業28萬元,服務業1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