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

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

《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無數人力資源總監感嘆,招人真難!更多的大學生也在感嘆,找工作好難啊!招聘者和求職者都說難,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著名職場規劃師林少波給出了他的答案:企業需要的是人才,大學畢業生不一定是人才。

內容簡介

林少波在新作《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中講到:決定求職結果的不是面試的那幾十分鐘,而是整個大學四年。作者結合自己的大學生活和職場經驗為莘莘學子勾勒出一幅大學路線圖,指導大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學習,如何重新定位,如何對待愛情,如何對待兼職,如何積累一生的人脈……在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的鮮活的案例,結合自己職場體驗和思考,指導大學生如何在大學期間將自己訓練成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編輯推薦

《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作者林少波,職業規劃師,具有很強的演講能力,準備在全國100所大學開展100多場講座。《大學路線圖:求職,從大一開始》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對大學生有很強的指導性。《中國教育報》、《職業》、《職場》等專業媒體的強勢推薦。

媒體推薦

林少波……畢業5年後是身兼職業規劃師、暢銷作家多個頭銜的焦點人物。學校里的“小草”逐漸成為一棵職場中“大樹”,看似驚人的軌跡後,是日漸清晰的職場道路。

——摘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

剛畢業時,莘莘學子帶著一紙文憑從校園走進社會。同樣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同樣是在職場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幾年之後,有的仍是謹小慎微的“菜鳥”,可能將一輩子“菜”下去;有的則已成為展翅於蒼穹的雄鷹。這短短几年間產生的差異,對一個人未來人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未雨綢繆,在汗水中不止攀登……相信有一天你會聽到成功來叩門。

——摘自中國教育部主辦的《中國教育報》關於林少波的報導

作者簡介

林少波,職業規劃師。從事成功勵志與職場生存等方面的工作與研究,致力於為廣大民眾提供成功思維培訓課程和員工培訓服務。講課風格以“情緒感染”、“氣場吸引”、“思維帶動”、“心態導入”為四大特點,講究“通過共鳴達到共享,通過複製實現再造”的培訓方式。被高校和眾多機構多次邀請為主講嘉賓,並受訪於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報》、《職業》等媒體,著有《做不抱怨的員工》《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左手唐駿 右手馬雲》《你為什麼總是完不成工作任務》《你有多少問題要請示》《什麼樣的人離成功最近 離失敗最遠》等多部圖書。多本圖書在台灣出版,登上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

目錄

上篇:站在起點,眺望未來

路標1:入學

大學不是技校 / 2

重樹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 6

別讓大一、大二變成高四、高五 / 9

大學的選擇決定未來職業的發展 / 12

就業,從大一開始 / 15

路標2:學習

永遠不為考試而學習 / 19

逃課是一門學問 / 22

論學習“持久戰” / 26

補考是一件浪費時間和金錢的事情 / 29

別抱怨四六級之類的東西 / 32

多去圖書館看看書 / 35

路標3:準備

大一就確立自己的目標 / 39

在大二、大三時就開始擴展職場人脈和求職渠道 / 42

兼職讀書還是兼職工作 / 45

口才=口財 / 49

知道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做好角色的過渡 / 52

中篇:一路有你,相伴相隨

路標4:父母

記住:兒行千里母擔憂 / 58

不是看父母,而是給父母看 / 62

理財從大學開始 / 65

父愛無言,父愛如山 / 68

學會向父母報喜不報憂 / 71

路標5:老師

再差的老師也比學生強 / 75

你的畢業論文導師很重要 / 78

找一個和你志同道合的老師做朋友 / 82

不要等到碰壁了才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 85

畢業了,也要和老師保持聯繫 / 89

路標6:同學

你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 93

在與同學談論學校時,請用陽光心態去對待 / 96

嫉妒是對你的認可 / 99

先讓別人偉大,自己才更偉大 / 102

“菸酒生”:不要總是請別人,也不要總讓人請 / 106

懂得感恩,不要把同學對你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 109

好個性,好人緣 / 112

路標7:朋友

朋友可能是你未來事業的一部分 / 116

同班同學、同屆校友以外的朋友 / 119

朋友相聚,要的是激勵而不是攀比 / 123

永遠別渴望做個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 / 126

路標8:戀人

大學四年,到底該不該愛 / 130

不要因為虛榮而戀愛 / 133

可以愛,但要理性 / 136

愛是彼此珍惜 / 139

愛需要包容 / 143

不愛了,也要勇敢面對 / 146

下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路標9:抉擇

考研:繼續學習還是直接工作 / 152

出國:當“土鱉”還是當“海龜” / 155

報考公務員:從商還是從政 / 158

路標10:定位

確定自己的標籤 / 162

可以給自己定位,但不要被人定型 / 165

我的人生我做主 / 168

你是要“小空間”還是“大平台” / 171

確定自己的偶像 / 175

路標11:修煉

修煉責任心與行動力:能力=能幹+肯乾 / 178

修煉職業化:擺脫你的學生氣,轉變你的社會角色 / 182

修煉情緒:可以偶爾衝動,不能總是衝動 / 185

修煉心態:樂觀地展望未來 / 188

修煉性格與人品:人生需要大智慧 / 191

路標12:就業

先就業,再擇業 / 195

螺旋式職業路線與雪球式成功人生 / 198

行為風格、個人性格與職業的匹配度 / 201

職場沒有你想像的黑暗 / 205

後記 《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前傳 / 209

序言

前言

我們還年輕,我們渴望上路

《文匯報》曾經有這么一篇文章:

1979年到198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上,兩個政治科學系大一的新生,課堂上總是沒精打采。一個是來自夏威夷的黑人,慣於占據教室右後方的角落,戴一頂足以遮住臉部的闊帽,常常哈欠連天,伏案尋夢;另一個是來自台灣的華裔,喜歡窩在教室左後方的一隅,覺得聽課無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

這兩個上課打瞌睡的學生是誰呢?那個黑人是歐巴馬,那個華裔是李開復。

他們的成功經歷這裡我就不再介紹,我之所以引用這個故事來作為本書序言的開頭,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人生充滿著無數種可能性,改變命運的機會也不只一次,而大學是一次很重要的機會!

我的一個表弟今年六月份要參加高考,他學習成績一般,因此很有壓力,讓我給他一些建議。我告訴他這么一番話:

高考填志願、考大學,其實考慮三個因素就可以了:學校、專業和城市。能三者都達到最最佳化是最好,如達不到這三項也至少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其實,以你現在的成績,想考上北大、清華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學校”這項你基本不用考慮了;“專業”呢,也很不確定,所謂熱門專業還是冷門專業也都是以我們現在的角度去看,等你畢業後誰能保證不會有所變化呢?因此,你現在能考慮的,基本只能是“城市”這項。也就說:如果你考不上名校,又很難選擇現在的好專業,那么不妨選擇一個好城市。要么,是現代大都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等;要么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比如南京、西安、武漢、重慶等。這些城市所在的高校氛圍與城市文化能彌補你硬體不夠好帶來的不足。因此,歸根結底,一個人的大學生活,其實是自己決定的。我能做的只能是告訴你我曾經怎么做或者別人怎么做的,至於你要怎么做,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到了大學,究竟怎么讀,你一定要提前規劃好。

其實,我表弟的情況不是一個個案。我這么多年去高校做講座時,很多大學生對怎么過好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困惑,在渾渾噩噩中度完自己的幾年寶貴青春。我們總是思索80後、90後的年輕人的問題,我倒覺得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不知道如何改變!

我剛剛看完《讀者》雜誌2010年第11期,裡面某篇文章有這么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

左手是用人單位抱怨招不到貨真價實的人才,右手是大學生抱怨找不到工作。左手右手都在努力,可始終握不到一起,彼此都只能在試探中捕捉對方的氣息。究其原因,也許就錯在“自顧自”這三個字,錯在我們學習的、拚命積攢的,其實並不是用人單位想要的。……我們常常在自顧自地揣測,揣測用人單位需要什麼,揣測用何種方式才能速成。但選擇速成的同時,你就選擇了機械模仿,你也就在漸漸遠離大學生活真正的精彩……

那么,如何讓大學生過好自己的大學生活,擁有自己的一片精彩天空;同時又能在畢業後成功地找到滿意的工作,用人單位與大學畢業生不再互相脫節,不再“對不上眼”呢?我想,這就需要現在的高校以及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相關的指導與諮詢機構,也需要有更多的關於大學生活規劃的讀物出現。

這就是我寫作這本書的初衷。

不少人把大學作為高考衝刺後的歇腳站,認為大學是享受青春的時間,直到畢業前才開始考慮找工作的事情,這是缺乏遠見的。儘早對人生進行規劃,到畢業時,才能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更適合自己,因為真正能贏得機會的總是那些早做規劃和早做準備的人。

那么,大學生活應該怎么規劃呢?

自然有四季,人生也有四季,大學更有四季。只有經歷過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才能自在享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無限美景。

把大一當作春天。春天是一個播種的季節,播下希望的種子,播下目標的種子。聰明的年輕人懂得在大學生活的開始就給自己規劃好目標,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生機盎然!

把大二當作夏天。夏天是一個耕耘的季節,用力去耕耘,用心去耕耘,揮灑汗水,歷經風雨。聰明的年輕人懂得付出,勤奮到感動自己,學好專業,又積累人脈!

把大三當作秋天。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和著秋風的旋律翩然而至,舞出一池豐收的美麗。聰明的年輕人有很好的溝通能力、很強的動手能力,在經過專業學習後開始把眼光投向社會!

把大四當作冬天。冬天是一個沉澱的季節,是一個享受擁有的季節。聰明的年輕人利用幾年來積累的資源和能力,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轉變,從眾多求職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因此,請喜歡你選擇的學校,尊重你的老師,好好與你的同學相處,早早為自己做好準備。現在播下希望的種子,未來收穫一個豐收的季節!

這就是我的“大學生活四季論”。我是1980年出生的,我總是自詡為擁有“70後的成熟心態”,又有“80後的年輕狀態”。我即將迎來我的30歲生日,路其實走得還不長,我之所以講述我走過的路,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上少走彎路。對於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最要緊的是自己勇敢走下去,而非依靠父母的金錢和關懷生存。

美國小說家凱魯亞克說過一句話:“我們還年輕,我們渴望上路!”

如果你即將進入大學,那么在你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精彩的人生畫卷。

如果你正在經歷大學,那么在你手中把握的是一場充實的生命旅程。

如果你已經完成大學,那么在你心裡緬懷的是一段閃亮的歲月時光。

路,就在腳下,好走,走好!

祝福你,祝願你,祝賀你!

歡迎與我交流你的大學生活!

後記

後記

《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前傳

這本書是我“職業生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在這之前,我寫過一本《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我的構想是:第一部曲——“大學四年”,第二部曲——“畢業五年”,第三部曲——“工作三年”。結果第二部曲先出版了。因此,本書可以說是《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的前傳。

《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出版之後,曾經有人質疑我說,書名太主觀,雖然畢業後五年很重要但不至於決定了人的一生,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肯定只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沒仔細讀我那本書里的前言。我在裡面說得很清楚:

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不是說這五年你的人生就是如此。我想表達的是,在這五年里,你信什麼、要什麼、靠什麼、想什麼、學什麼、做什麼,會影響到你以後的人生路途。人生越早改變,就越容易改變!相比之下,25歲~30歲這五年,比30歲~35這五年來得重要。如果你想讓你的人生等到35歲再來改變,那就晚了點。

當然,更多的人是對我在《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里表達的觀點有同感與共鳴,因此也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朋友的關注。

在“校區域網路”,有人把《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里的精華提煉了出來組成一篇文章並四處轉載。“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一種幸運,真的受益匪淺,對我有很大啟迪,這篇文章將會改變我的一生,真的太好了,希望與有緣人分享,也希望對有緣人有所幫助!看完之後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特別激動,希望大家好好地珍藏這篇文章,相信多年以後,再來看這篇文章,一定有不同的感覺。”

中國教育部主辦的、中國唯一教育日報——《中國教育報》在不少大學生的推薦下也專門對我和《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做了一個叫“畢業5年:專業化邁向職業化的關鍵期”專題與專欄的報導。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的教育培訓國家核心刊物《職業》雜誌也在一些大學生的要求下聯繫上了我,做了一期“畢業5年,我們和他一起上路——林少波:五年里跳級式的職場道路”的特別企劃。

還有很多媒體報導以及無數讀者給我來信,能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讓我覺得最高興的事情。我和很多人講,寫書不一定要有華麗的辭藻和動人的情節,關鍵是要讓人有共鳴,給人提供一定的價值,要么是精神的愉悅,要么是情緒的感染,要么是心態的引導,要么是思維的建設,總得有一種價值存在。

那么,這本書我也是希望能引發大家一種共鳴,給大家提供一種價值。每個人的大學都是不一樣的,不能說馬雲的創業模式就是可以完全複製的,也不能說李開復的大學選擇就是照搬不誤的,更不能說林少波的大學之路就是完全正確的。本書只是提供了一種思路,幫助大家的思路更加清晰,啟發大家更清楚知道自己以後要什麼。至於你自己怎么做,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專門為你量身定製的,沒有一本書是萬能的,指望花二三十塊錢買本書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太不現實了。因此。我們更多的是要一種過程,一種讓自己成長的過程,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去做了,其他的事情交給上帝好了。

盡人事,順天意。

最後,我不是拿奧斯卡獎說獲獎感言,但我始終認為,做人要感恩,因此在這裡我一定要感謝那些讓我的大學生活更加精彩和讓我大學以及畢業後少走了很多彎路的人們:

感謝馬雲、李開復等成功人士大學時期的精彩經歷給我提供的創作靈感;

感謝無數思想者和文字工作者對大學生活相關資料的整理給我帶來的便利;

感謝我大學的導師朱宇和王彥祥,是他們讓我的大學生活以及畢業後那幾年充滿力量;

感謝我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領導以及現在的單位領導,他們支持我對大學生活進行梳理;

感謝我的師姐徐屹然,她為本書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素材和案例以及很有建設性的觀點;

感謝本書的策劃劉峰,他的不斷敦促和不少建議使本書增色不少並如期與讀者見面;

感謝我在大學期間認識的所有同學和朋友,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我會繼續努力。

林少波

2010年5月於北京聽雨軒

文摘

上篇

站在起點,眺望未來

進入大學校門,我們就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從這裡,我們開始眺望未來。因為種種美好可能存在的希望,我們禁不住對未來深情追問: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最美麗的時刻?從現在開始,給自己一個思路,給未來一條出路,期望可以使你的前程更偉大!你的未來不是夢,在百轉千回後的重逢里,與未來同行,與成功相隨,人生充滿驚喜,世界因你而不同!

路標1:入學

大學的困惑大家都會經歷,差別在於有的人很快就走出困惑,有的人一直在迷霧中不停地繞彎彎。同樣是四年青春歲月,有的人活得充充實實、清清楚楚,有的人卻過得了無生趣、迷迷糊糊;有的人把大學當成混日子的地方,有的人把大學當成夢想的新起點。於是,他們人生序幕的差距就開始在這裡悄然拉開了。從現在開始,尊重你的老師,喜歡你的學校,好好與你的同學相處,早早為自己做好準備。現在播下希望的種子,未來收穫一個豐收的季節!

大學不是技校

大學就像一艘船,有著美麗的風帆。人人都想登上這艘船去出海遠航,但船上只有你一個人,你了解掌舵的理論,但你不一定能掌好舵;你知道一日三餐,但你還不懂如何獲得;你想勇敢地面對風雨,但是這第一次航行,風雨欲來,你真的已經準備好要堅強應對了嗎?

大學教育不僅是技能教育,更是人格教育

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填寫高考志願的經歷。面對諸多的學校,我們總是選了又選,非常慎重。因為,那一刻,我們填寫的已經不僅僅是幾行字那么簡單,那裡面承載了家長對我們的寄託和我們自己無限的遐想,甚至在有些人眼裡,這便決定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當年我在填寫志願時,也是如此。在填寫自己的報考志願時,老師、家長以及親戚朋友都曾經這樣告誡我:“首先要選擇一個好學校,如果實在不行,也一定要選一個好專業!”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讀大學最重要的還是要使自己將來畢業後能順利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樣才算完成了讀大學的使命。

誠然,這種想法有些道理。有誰不希望自己畢業後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又有誰不希望自己能在將來的工作中成就一番事業?每個年輕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夢,也都希望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和生活能夠圓這個夢。然而,我要說的是:選擇一個好專業固然重要,因為這代表著你的努力方向,但大學絕對不是技校!在大學裡,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絕不僅僅是完成簡單的技能教育這么簡單!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給我介紹過她的一次求職經歷:

在一次人才招聘會上,我向一家用人單位提交了我的簡歷。因為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還獲得了學校的高額獎學金,綜合排名也排在了班裡第二名,因此我被這家用人單位通知去面試。我本來以為面試就是與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或者相關的主管領導面對面的交流或者再有一些簡單的技能測驗,所以在面試之前,我還特地做了充分的準備,希望自己能獲得這個好機會。

第二天,我按照約定的時間下午1點鐘準時到了面試地點。進門一看,才發現,原來面試的有很多人,將近二十來個,介紹後發現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學生,立即感覺到了競爭的殘酷,但是又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思想,想見識一下這大企業面試真實場景,於是就堅持下來了。

開始的面試程式還在我的意料之中,先是進行了自我介紹,接著是一張考試試卷,裡面出了幾道開放式的考題。其他的考題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是最後一道考題至今還記憶猶新,是問如何完成一項調查研究後的數據分析。說實話,我們在大學課堂中學習的僅僅是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的操作經驗,因此,面對這類面試試題,我只能憑著自己的感覺來試著完成。

好不容易對付完了筆試,接下來是口試。每一位學生都輪流由考官提問,考察應聘者的臨場反應能力。更令人驚訝的是,考官還用英語來隨機提問應聘者不同的問題,不僅要求每個應聘者有很高的英語聽力水平,而且還要有很好的反應能力和臨場組織語言的能力。

原本以為在結束筆試和口試後,這場面試總算結束了,因為面試已經持續了4個小時,已經是下午5點多了。沒想到,考官繼續說道:“辛苦各位了,為了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今晚邀請大家一起共進晚餐,這也算是我們今天面試的一部分。”

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晚餐也算是面試的一部分的!四年的圍牆生活,我哪裡懂得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的禮儀!想到這裡,覺得想進一家好的公司工作還真只是大學成績排名前幾名就能換來的,還需要有更多的社會能力!

席間,幾位考官有意地觀察每個應聘者說話、交往和反應的能力。談笑之間,他們便能發現哪位應聘者比較善於交往,比較會處理人際關係。不善言辭的我自然顯得較為笨拙。

這次面試真可謂“驚喜不斷”,在結束晚宴後,各位考官又把我們帶到了他們公司內部的歌廳,讓大家“獻歌獻舞”。本來在晚宴當中就已經考驗了各位應聘者的交際能力,這下就更分出了“高低上下”。我校的同學這次就更加顯得拘謹,舞是壓根兒不會跳,唱歌也只能勉強唱唱老狼的《同桌的你》這種校園歌曲。而我們的競爭對手中國人民大學的幾位應聘者表現則尤為出彩,她們不僅歌唱得好,交誼舞也是跳得優雅大方。

經過這幾輪的“過招”,不用用人單位打電話通知,我自己就給自己劃了叉號。道理很簡單,如果我是他們,也自然會錄用既有名牌大學背景,操作技能、社交能力突出的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結果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落選。

雖然這次面試,我失敗了,但是讓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讓我深刻認識到的是:大學生活,真的不單單是每門功課考高分,不單單是努力學習爭取獲得高額獎學金,這些都是很美麗的光環,但卻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多元化的能力。

正所謂不可“一業不專”,更不可“只專一業”。朋友的親身經歷告誡我們每一個大學生,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絕不僅僅是完成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學習,因為將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多元化、立體化的人才,要學有專長,更要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將來奠定穩固的基石。

獨立的人格比技能更重要

現在的大學生,不是80後就是90後,個個都是家庭中的“太陽”或“月亮”。雖然有“窮二代”,但也有不少是“富二代”。父母在百般呵護孩子的同時,也就造成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上大學之前,不曾離開過父母;上大學之後,才首次遠離家鄉、遠離父母,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讓父母放心不下。

我讀大學的時候,是80後剛開始上大學,那時的學生,比起現在,應該說自理能力還算稍好一些。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讓人放心不下”的。我的一名女同學便是其中的一位。

張達來自哈爾濱,是家中的獨生女。剛剛入學開始軍訓,父母親便心疼自己的孩子。其他同學的家長都是在安頓好孩子之後便先後離開了北京。而張達的父母在我們正式開始軍訓一個禮拜之後,還留在北京。我們在操場裡接受訓練,張達的父母就在旁邊的樹陰下“觀摩”。在訓練的空隙,父母趕緊跑上前去送水擦汗,噓寒問暖,並且時不時地跑去跟班主任和訓練員交流一下,提議減輕孩子們的訓練強度。

起先,學校的老師還表示可以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並特地派班主任與張達的父母做深入的交流,勸他們放心地把孩子交給學校,老師們會對所有的學生負責,並答應會對張達“特別關注”,希望他們能夠早日離開學校,以免給其他同學帶來思想壓力。張達的父母雖然表面上表示非常贊同和支持學校老師,但是卻遲遲沒有離開北京。

張達父母在北京的這段時間,我們也經常看到張達的媽媽在食堂幫她打好飯菜,等她吃完後再幫她洗碗等情景,一開始同學們還或多或少地議論一下,但是後來,大家也開始慢慢變得習慣了。後來張達的父母不但沒有離開,反而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租房子住下來,據說他們要等到放心張達一個人生活為止。

在這裡,我不想引發一場“張達的父母究竟該不該這樣做”的大討論,更不會多想“難道她的父母不用工作嗎”之類的問題,而僅僅是想站在大學生的立場上,引導大家思考一下“大學生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自理能力和獨立人格”的問題。

雖然貴為家中的“獨生子”、“獨生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但是父母不可能跟隨我們的一生。他們終有一天會變老,甚至需要我們做子女的去照顧。自私一點講,即使我們不用費盡心思去照顧兩鬢斑白的父母,我們總要自食其力吧?作為社會的佼佼者,身為大學生的我們總不會想讓自己碌碌無為地過一生吧?既然想讓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就需要在大學時期好好規劃。

十年前風靡一時的電視劇《流星花園》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不知道有多少校園女生為道明寺的帥氣和痴情所迷倒,也不知道有多少同學為杉菜的“雜草”精神所振奮和感動,除了在感嘆並祝福他們兩個的愛情之外,相信這部電視劇給我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便是杉菜的頑強、不卑不亢的自立精神,這正是獨立人格的魅力。

擁有獨立的人格,不僅是要從生活上學會自立,能夠離開父母的呵護茁壯成長,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從精神上獨立,能夠獨自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這種獨立,不單是吃完飯自己要洗碗筷,扣子掉了自己能縫上,更重要的是學會獨立思考。這正是在大學期間我們每個人應該著重培養的能力。

大學生活,學習當然還是首要的任務,父母供我們上大學,花費了很多金錢和心血,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是每個學生應盡的本分,也是最基本的義務。然而,這絕不代表著學習就是大學生活的全部!

大學,大學,是要做“大學問”的地方。這“大學問”,更多包含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獨立生活的技能。找準目標,完成自己獨立人格的培養,才是大學生活的重中之重。

重樹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進入大學,意味著一段新生活的開始。站在這嶄新的起跑線上,需要你全新的定位,全新的選擇,全新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了解自我——給自己做一次全新的整理

高中時代,我們已經學過哲學課。老師告訴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儘管這些東西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對我們來說卻是金玉良言,句句真理。

信念的力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也是我們無法估量的。我們常說:“心態決定命運。”品味其意義,說的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對一個人的影響。

高中的時候,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什麼樣的人生觀才是正確的,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可取的,還為此展開了許多次的討論。然而,高中時代的我們,由於學習的壓力和心智的不成熟,還很難說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那個時候,考上大學似乎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至於考上大學之後,路該怎樣走,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這個命題。

但是,當我們順利走進大學校園以後,便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未來將何去何從?該怎樣握緊手中的畫筆,在自己青春的篇章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準備在大學中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高中時我們期盼進入大學,認為大學是天堂,可以逃課,可以談戀愛,可以去圖書館,可以加入各種各樣的社團,大學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中學時代的生活卻是黑白的;可是也有人說,大學是地獄,四年的生活渾渾噩噩,麻木而毫無目的的生活使人喪失了鬥志,甚至放棄了對社會、對生活的憧憬和嚮往。為什麼會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觀點?

原因很簡單:樹立了什麼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會收穫什麼樣的大學生活!

所以,從邁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告訴自己:我的人生從這裡重新開始!無論以前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過去,沒關係,在這裡,一切將重新開始。只要有足夠的勇氣,路就會在腳下不斷延伸。

思考人生——按照新的目標重新上路

美國哈佛大學30多年前曾做過一項調查,內容是個人目標的設定情況。調查數據顯示,沒有目標的人有27%,目標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標清晰的人有10%,長期目標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後哈佛大學研究了這些調查對象的情況,結果發現,第一類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長期在失敗的陰影里掙扎;第二類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沒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負,整日只知為生存而疲於奔命;第三類人大多進入了白領階層,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只有第四類人,他們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幾十年如一日,努力拚搏,積極進取,百折不撓,最終成了百萬富翁、行業領袖或社會精英。

目標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有了目標,才有動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沒有目標,便不知道人生該何去何從,生命的質量也會降低。大學時代,正是展望未來,制定自己宏偉人生目標的重要階段。

設計人生就是要對人生實行明確的目標管理。如果沒有目標,或者目標定位不正確,你的一生必然碌碌無為,甚至是雜亂無章。做好人生設計,很重要的是把握兩點:一是善於總結,一是善於預測。對過去進行總結和對未來進行設計並不矛盾。只有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好好地梳理、反思,才能找出不足,繼續發揚優勢。這樣,在做人生設計時,才能揚長避短。對未來進行預測,就是說要有前瞻性的觀念和能力。假如缺少了前瞻性觀念和能力,人將無法很好地預見自己的未來,預見事物的動態發展變化,也就不可能根據自己的預見進行科學的人生設計。韓愈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沒有預見性的人,是不可能設計好人生,走好人生的。

還有一點必須記住,那就是設計好人生的前提是自知、自查。了解自己,了解環境,這是成功的法則。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認識,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人生設計,對自己合理定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對自己期望過低、過高都不利於成長。

設計人生不能盲從,也不能一味地服從與遵從既定模式。設計目標是為了實現,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設計只是一種手段,不是我們要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變通,注意因事因時因地的變化。設計也不是屈服,設計的主動權要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的人生我做主,用自己手中的筆畫出最美麗的圖畫。

高中時候,為了使自己的學習不斷進步,我曾這樣激勵自己:給自己設立A、B、C三個目標,分別代表高、中、低,我要求自己努力達到A類目標,但是事實上最終結果我卻只能達到B類目標,雖然如此,我的成績還是有了一定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仍舊是成功的。所以,趁著我們還年輕的時候,要儘量勇敢、大膽地為自己設立更高一點的目標,即使達不到,我們也會有所收穫。沿著既定的目標,堅定前行,你會發現,路就在腳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