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記者簡介
當前形勢下,大學生以特有的身份,作為記者,而非職業性質,從事新聞的報導相關宣傳工作,見於各類高校的校報編輯,記者站,廣播站,作家協會,學生社團,更有甚於與各類的大媒體發生著許多潛在的聯繫,傳遞社會校園的新銳視野,成為未來記者的後備力量,為各大媒體報紙駐校的重要隊伍,各類媒體,也重視這支力量的培養。在重大國際盛事中,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群體——大學生記者。事實上,這個青年群體已登上歷史舞台許久,但常常僅活躍在本校。而今年,他們將第一次集體對外亮相,向世界展現中國高校“無冕之王”的青春力量。
二、大學生記者報導生活
“我們每天穿梭於校園各個角落的活動,卻很少有機會像一個普通同學一樣酣暢淋漓地看一場活動;我們每天穿梭於校園中各個角落去拍攝各種各樣的風景,卻很少有時間去靜靜地欣賞這些風景。因為我們的名字叫做校園記者。”這是大學生記者協會在團體展示大賽上的解說詞,很多台下的學生記者熱流盈眶,因為它真實展現了大學生記者的生活狀態,傳達了廣大學生記者的心聲。
有人說大學生記者是一個太默默無聞的群體,以至於被忽視了存在,現在就讓我們告訴你一個你以前所不知道的群體——學生記者
記者:“我為新聞狂”
美聯社記者埃斯帕為了打動採訪者,曾在其門外淋雨守候,而我們的大學生記者也同樣以一種執著與敬業精神來記錄理工大的點點滴滴。
“一篇好的新聞應該讓讀者通過看新聞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青春線上的學生記者劉正瑩這樣給自己網站的實習人員講解新聞。
剛開始在建工學院新聞部做校園記者時,劉正瑩連新聞稿也不會寫。“我在電子閱覽室待了一下午,學習新聞的各種寫法,只為寫好一篇新聞稿,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那篇稿子在校報上發表了。”為了寫好新聞,他連上課也帶著報紙,不厭其煩地分析每一篇新聞稿的句式、結構,同時接觸大量新聞寫作書籍,使自己的新聞寫作專業化。
校園記者就是以這樣近乎瘋狂的狀態堅持著自己的新聞理念。
“採訪時只是覺得有點累,寫完新聞稿之後實在受不了了,量了一下體溫,居然41度了,當時就想,我死定了,至少也可以燒成植物人了。”當一位學生記者說起這些時,仍然心有餘悸。她一直準備做一名職業記者,熱衷於校園採訪,尤其是對那些來校作報告或講座的名流,她從不放棄發難的機會,“有一次採訪被轟了兩次,因為我提的問題太尖銳,當時我就想,如果我有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記者證,可能結果會稍好一些——我可以以為公眾知情權為由要求採訪對象回答問題”,沒有怨言,沒有氣餒,有的只是樂觀與執著。
我們的校園記者就是以這樣近乎瘋狂的狀態為我們帶來一場場文字盛宴。
三、大學生記者追求
我的青春,不留白
作為學生記者,學生仍然是主要身份,但校園記者們往往會給人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其實學習與新聞報導是可以協調的。學生記者楊彬就一直保持著班裡第一的成績。“為了採訪新聞,有時候不得不耽誤一些學習時間,因此也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忙的時候就把學習當做放鬆,有時候覺得能學習是很幸福的。同時,學習枯燥的時候就把工作當做娛樂。”
“大一隻知道學習,參加的活動也不是很多,覺得自己挺碌碌無為的,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大學期間有很多私人時間,很多大學生是帶著一種讓自己大學沒有遺憾的單純想法進入校園媒體或學院新聞部成為一名校園記者的。
“剛開始寫新聞時以為隨便寫寫就可以了,後來發現其實我可以用心一些,比如把圖片處理成符合媒體要求的大小,”學生記者石立在一次會議中強調校園記者要對自己所做的新聞用心,“能在大學期間做幾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可以沒遺憾了”。
大學生記者協會的原05級學生記者孔令霞也說“記得以前有人說過,校報社和別的媒體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咱們沒有工資,就是因為這樣,大家純粹都是由於興趣與愛好才聚在一起,用心經營一樣東西。”
理工視窗網站學生記者李和地在《淄博日報》實習時,曾在兩天內冒雨採訪7家企業,暑假做完三峽移民調查後在圖書館從8點一直待到13點才把調查報告寫出來,“做校園記者很苦,很累,但做過了,走過了,回過頭來,這些就是你珍貴的財富”。
他們的大學,找到了自己所愛,並努力為之奮鬥。學生記者的這段時光,就算不能使他們在新聞業務上有什麼提高,至少他們的大學是真正的精彩青春,他們在記錄時,歷史也在他們心中留下印記,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這裡發生的一切。而當他們離開時,他們的大學定會有很多有價值的回憶……
四、大學生記者語言
飛翔的文字,溫暖的棲息
當文字承載著夢想起航,校園記者們還有一個可以棲息依靠的港灣,那就是校園媒體下的團隊支撐。
無論是大學生記者協會、四大校園網路媒體還是各學院新聞部的學生記者,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會議與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與文字的靈感;聚會與郊遊,繁重的勞動後的短暫娛樂時空……校園記者團隊保持著真正的向心力,使每一個成員圍繞著校園新聞事業轉動。
五、大學生記者發展
中國成立了大學生記者協會,大學生記者聯盟,以及大學生記者聯合會等各種相關組織。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會註冊大學生記者名單揭曉,這意味著中國大學生記者將第一次以正式註冊記者的身份,深度參與全球頂級盛會的宣傳和推廣,也是世博會百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學生記者的身影。當選世博之星。並進行相關報導。2010年11月12日,第16屆亞運會將在廣州盛裝開幕,這是中國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之後最為重要的國際盛事。
青年是參加體育運動的主體,也是體育精神最有力的傳承者,而高校又是青年最集中、思想最活躍的地方。為了帶動全國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積極關注、參與廣州亞運會,經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授權,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組織的“2010廣州亞運會註冊大學生記者選拔暨亞運校園傳播行動”啟動並落下了帷幕。 選拔出100名大學生記者赴廣東參加“亞運記者訓練營”,報導亞運會籌備及廣州市發展狀況。訓練營後,由專家評審出的50人最終將獲得“2010年廣州亞運會註冊大學生記者”稱號,在亞運會舉辦期間,與來自國內外媒體的記者共同採訪賽事賽況。
六、大學生記者歷程作用
在這個重大國際盛事中,出現了它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群體——大學生記者。事實上,這個青年群體已登上歷史舞台許久,但常常僅活躍在本校。而今年,他們將第一次集體對外亮相,向世界展現中國高校“無冕之王”的青春力量。
記者,一個社會職業,但這一職業角色卻已深入各大高校。校報、院刊等紙質媒體見諸校園,校電台、電視台也成為高校喉舌。在龐大的“校園傳播業”推動下,一所高校有百名以上的大學生記者已不是奇事,其中非新聞專業的學生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樣的“職業共同體”打破專業與年級之分,其規模為全國少見、社會各行業少見。
為什麼一個社會職業卻能如此高校化、學生化、大眾化?原因至少有二。一方面,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傳統,一是習文,二是尚武。習文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尚武能匡扶正義。在如此文化氛圍之中,書寫文字、“我手寫我心”成為青年的嚮往,個性秉直更是青年的內心訴求,而這些也正與記者“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職業特點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各高校歷來重視青年宣傳工作,學生媒體百花齊放,客觀上也為大學生記者提供了成長土壤。有趣的是,現今新聞戰線上的不少名記也曾是這個群體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