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無定河鎮大夏匈奴博物館2009年建成,投資300餘萬元,面積200㎡。無定河大夏匈奴博物館表現了第一個遊牧帝國大夏國都“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化。館內陳列圍繞匈奴的興起、發展與變遷以及匈奴的政權機構與官職、匈奴的社會經濟與風俗、匈奴與其他民族的交流等文化歷史展開。匈奴是公元前4世紀末崛起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部族,由草原生存環境而造就的特有的遊牧生活賦予了這些馬背民族精力充沛、組織嚴密、能征善戰的特質。《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公元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稱“天王,大單于”,雄據朔漠,這裡水草豐美,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公元413年,赫連勃勃驅役十萬民工建設都城,歷時5年建成,取名“統萬城”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據史料記載:築城的土都經過蒸熟,築成後用鐵錐刺土法檢驗其硬度,凡刺進一寸,便殺築者,凡刺不進去便殺刺者,城堅硬可以磨刀斧。統萬城規模十分宏偉奢華,“城高十仞”,方圓數里,內有三道城,城內有宮殿、鼓樓、鐘樓等建築,宮內樓台高大,殿閣宏偉,裝飾土木,極其侈麗。四周的城牆上還築了若干座敵樓,特別是西南隅的那座,現仍高達31.62米。統萬城作為大夏的都城,僅存15年,而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歷史卻有600多年。公元944年,北宋為防止北亂,下令毀城移民,從此統萬城變為廢墟。1845年,橫山知縣何炳勛考證統萬城,他是近代統萬城考古第一人。統萬城歷經1600年的風雨滄桑,仍然氣勢宏偉,堅可礪刀斧,顯現了它在建築學方面獨特的魅力,也是我國匈奴族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在民族史、及考古學等方面,也有很高的價值。在我鎮巴圖灣旅遊區的大夏匈奴文化博物館,對統萬城遺址及匈奴文化有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