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隍廟又稱“泉州府城隍廟”,主要是奉祀“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官秩二品。舊在治東萼輝鋪。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侍郎趙涯建,初名明烈王廟,明洪武三年(1370年)後改為泉州府城隍廟。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移建今所,並規定每月初一、十五(農曆),府官必須親臨或派人祭拜城隍。明清屢有修建。該廟規模頗為宏大,有殿三座,廟門面寬三間,歇山重檐式;前殿硬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中殿重檐歇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六間;內槽減柱四間,構造與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相同;中殿柱頂斗拱,柱頭與朴櫨頂刻仰盆地蓮花,斗拱跳出部分有精美別致的伎樂飛天群。殿中木雕神龕,後殿硬山式,面寬五間,進深四間,祀城隍神父母。廟前照牆為五彩琉璃瓦嵌成的麒麟壁,為清代所造,有一定藝術價值。麒麟壁現移於開元寺內的西塔東邊 。
府城隍廟現只存後殿,其餘拆建為國小,但所形成的“大城隍口巷”的名稱卻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