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期訓練計畫

大周期訓練計畫是教練員預先對運動員2~7周的訓練制定的大致訓練過程,包括準備階段、比賽階段和過度階段。

訓練大周期時間的確定

訓練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參加1~2次重大比賽為目標而設計的。其時間的確定通常採用體現目標控制思想的“倒數時”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賽日期為標定點,向回程方向依次確定主要比賽階段和比賽時期,以及完整的訓練周期。

確定主要比賽日期

由競賽日程予以確定的。重大國際比賽如奧運會常常在比賽前一年就確定了競賽日程,以便於運動員有計畫地組織訓練過程。

確定主要比賽階段

圍繞著主要比賽日確定主要比賽階段。在常規大周期中,主要比賽階段持續4~6周,在主要比賽日後約一周結束。將主要比賽日安排在主要比賽階段的結尾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訓練控制稍有不慎,極易出現參加主要比賽時,運動員的最佳競技狀態已然過去的現象。

確定比賽時期

在主要比賽階段前加上一個歷時4~6周的熱身比賽階段,兩個階段合起來就組成了比賽時期,總時間為8~12周,其間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熱身賽。

確定整個訓練大周期

在比賽時期前面加上6~12周的準備時期,後面加2~4周恢復時期,即構成了一個總時間為14~32周、3.5~7.5個月的訓練大周期。

大周期訓練計畫要點

儘管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在不同訓練階段的訓練計畫有著鮮明的個體特點,但從訓練計畫的總體上看,又都具有許多共同的基本特徵。

1 準備時期的訓練計畫

訓練任務和時間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能否獲得有意義的提高,是準備時期訓練成功與否的第一個衡量標準。通過有計畫的訓練,可以對運動員的技能、體能、戰術能力、心理能力和運動智慧型的發展產生良好的影響。由於運動員專項競技能力的結構表現著層次性的特點,它的發展和提高必須由低到高、由一般到專項、由局部到整體逐步實現。因此,在準備時期,運動員應著重發展基礎性的能力水平,以便為比賽時期創造優異成績準備良好條件。

準備時期的時間,在一個大周期中通常是最長的。為了更好地組織訓練過程,人們一般把準備時期進一步劃分為兩個或更多的訓練階段。在單周期訓練安排中,由於準備期長達五六個月,這一划分就更有必要。而在這個過程中,訓練的特點也從一般向專項、從局部向整體逐漸地轉移。越接近準備時期的結束,訓練的專項化程度越高,訓練的整體性也就越強。

準備時期訓練的第二個任務,是逐漸培養和發展運動員的競技狀態。至準備時期結束時,運動員的競技狀態應已初步形成,主要表現在準備時期前期所提高的基礎競技能力開始向專項需要的方向轉化和集中。此時可參加少量比賽,以促進競技狀態的進一步發展。

一般來說,為了實現上述兩項任務,準備時期的時間不應少於1.5~2個月。全年單周期的準備時期可長達5~6個月。雙周期安排中,每個訓練大周期的準備時期又不同,在我國通常第一個大周期,即冬春大周期的準備期較長,可達4~5個月,第二個大周期,即夏秋大周期的準備期常常只有一個半月左右。

訓練方法、手段特點

準備時期的運動素質訓練,以持續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為主,這兩種訓練方法的特點是負荷的量較大,強度相對較小。這對於重點發展耐力類運動素質、重點發展有氧代謝的能力是特別有益的

準備時期的技、戰術訓練,均以分解法為主,由於擁有較充裕的時間,在破壞了舊的技術動力定型之後,還有時間重新建立起新的技術動力定型,因此,允許運動員對自己的技術動作進行較大的“改造”。運動員首先著力於改進或完善技術中主要存在問題的部分,然後在這一基礎上逐步向完善技術過渡。

2比賽時期的訓練計畫

訓練任務和時間

比賽時期的訓練任務包括發展運動員的專項競技能力和使運動員在比賽中充分表現已有的競技能力水平兩個方面。

在準備時期訓練的基礎上,進入比賽時期後運動員應努力發展專項的競技能力。各項目的運動員此時此刻都應把對自己競技能力影響最大、表現最集中的方面置於訓練的首位,把最主要的精力用於發展這些能力上去。如中長跑運動員的專項耐力,手球隊的集體戰術配合,桌球運動員在實戰中發揮技術特長的能力,體操運動員完整套路練習的一次成功率等等。

比賽時期訓練的第二個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作好充分準備,參加比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已有水平,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達到全年預定的訓練目標。

為了保證訓練任務的完成,比賽時期的時間一般也不應短於一個半月。運動員要在準備時期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專項競技能力,特別是要在比賽中創造優異的成績,則必須經歷一定數量的比賽,才有可能抓住主客觀條件都處於適宜狀態的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競技水平。而主客觀條件的狀態受著許許多多可控的、半可控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使運動員的訓練狀況十分理想,希望在一次比賽中就提高成績或打破紀錄,成功的機率一般也是不高的。

訓練方法、手段特點

比賽時期訓練發展體能主要採用重複法,發展技能主要採用完整法,並較多地採用比賽法,以便綜合地發展與競賽密切相關的體能、技能、戰術能力、運動智慧型和心理能力。當然,與此同時,仍要根據需要適當地運用間歇訓練法及分解訓練法。

在比賽時期,運動員在連續參加了大量比賽的情況下,要特別注意組織好賽間訓練。體能主導類運動項目賽間訓練的主要任務,在於對運動員的競技狀態進行積極的調節,使運動員從上一組比賽或上一次比賽的疲勞狀態下恢復過來,重新聚集力量,以理想的體能狀態投入新的比賽。同時,對上一次或上一組比賽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利用短暫的賽間間歇,力求在某些短時間內能有效改善的方面,獲得新的訓練效應。

3恢復時期的訓練計畫

訓練任務和時間

運動員在幾個月的緊張訓練和比賽中,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長期處於高度動員狀態,而這種狀態是不可能無休止地持續下去的。有機體的保護性機制會提出進行休整調節的強烈要求。訓練大周期的恢復時期或稱過渡時期,就是為滿足這一要求而組織實施的訓練階段。

恢復手段可分為自然恢復和積極恢復兩種。恢復時期所要求的不是單純的休息或睡眠式的自然恢復,而是保持一定訓練活動的積極恢復。通過負荷內容、量度、組織形式及訓練環境的改變,達到從心理上和生理上消除疲勞的目的。

恢復時期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認真總結全年訓練的經驗與教訓,並制定下一年度的訓練計畫。

恢復時期的時間與訓練大周期的長短有著密切的聯繫。單周期訓練安排中的恢復時期,應持續1~1.5個月。雙周期訓練安排的每一個周期的恢復時期,應持續2~3周。

訓練方法、手段特點

為了達到恢復的目的,在恢復時期宜以遊戲法、變換法為主進行訓練。這些練習能大大提高運動員的興趣,運動員在新的環境以新的組織形式完成新的內容和練習,中樞神經系統會得到良好的調節,同時,又能保持一定的體能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