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影集

二三十年代,各地攝影學術團體紛紛湧現,專業的和業餘的攝影者日益增多。 “大同影集”四字,九四相老人題寫的“大同影集美源在握”。 被評為“於攝影藝術之外,尚有深刻的用意在焉。

“五四”新文化運動,才使攝影術具有一種革新的意義。一九一九年北京大學的業餘攝影愛好者陳萬里等人,在校內舉辦了第一次攝影作品展,並成立了“藝術寫真研究會”,這即是後來正式的我國第一個攝影藝術團體———光社的前身。不久,廣州、南京、上海等地的愛好者們也相繼成立了攝影組織,他們不僅經常舉辦攝影展覽,還出版了攝影書刊等等,這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藝術攝影的發展。
二三十年代,各地攝影學術團體紛紛湧現,專業的和業餘的攝影者日益增多。各地攝影學術團體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攝影展覽,還有個人展覽和幾個人聯合展覽,展完之後,以社團的名義出版年鑑、選集、選刊、影刊等。此部影集即是在團體展覽後由大同影社編輯出版的。從後面的編後中可以了解該影集出版的一些相關背景:“然自九一八國難之後,我國影壇漸趨寂寞。本社同人,有鑒於茲,乃於本年春間,在本校(上海大同大學)圖書館舉行,然又受上海民眾教育館之請,在文廟公園展覽,頗得觀眾批評與指導,裨益良多,本社同人,至為感激。歐美各國年有攝影專集印行。我國所見者寥若晨星,今特於前次影展中選出之三十幅……”
此影集前面部分有蔡元培和林風眠先生題寫的 “大同影集”四字,九四相老人題寫的“大同影集美源在握”。此外,還有曹惠羣與吳中行先生於民國22年寫的序言。其中九四相老人當指馬相伯94歲所提。馬相伯(1840—1939),1903年創辦震旦學院。 1905年創辦復旦公學,並兩度擔任該校校長(監督)。1907年參加梁啓超組織的政聞社。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曹惠群則時任大同大學校長;吳中行(1899-1976)是我國早期攝影界的開拓者之一,對推動我國的攝影藝術創作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舉行個人攝影義展,捐款支持抗日。
影集中的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它包括風景、花卉、人物、靜物、裸體等等。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如吳印鹹的《女人體》、徐增先的《恐怖》等人體作品,富有藝術表現力。某些作品,還顯示了作者的刻意追求,如李憲文的《帽子和飯碗》,盧振衷的《靜物》等,作者以光影效果,讓平凡的靜物進入了一種莊嚴寧靜的境界。此外,還有蔡中和的《閨怨》,徐躬培的《沉思》,其中人物背向觀者,搭配以身邊物品,將閨怨與沉思之情表現的極為深刻,且富於生活氣息。攝影集還收入了不少反映自然風景的作品,如朱師程的《野渡花正發,春江水亂流》,熊清明的《渡頭》,徐德先的《桃花江》、《人間天上》,蔡篤恭的《觀潮》等。其中《人間天上》、《觀潮》等作品以景物襯托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極具藝術感染力......如此豐富的題材和表現手法反映出我國當時攝影是處在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
此影集封地為廣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為上海虹口沖曬放大服務處做的廣告,其中內容涉及 “矮克發 ”攝影器材的銷售以及當時沖洗的標準,如用細銀藥水沖洗底片,用矮克發模範紙曬印,用矮克發博羅威那美術紙放大等。下層則是攝影化學師盧馥攜其弟盧毓做的聲明,蓋言自己平日職務繁忙,未能滿足廣大攝影同仁,因此特設星期日照相室,酌收成本等費用,並得預先登記等。盧馥與其弟盧毓皆為攝影名家,且富有愛國之心,1936年12月19日至31日在上海大新公司畫廊舉行的攝影展,展出作品共230多幅,其中盧馥83幅、盧毓19幅。影展將門票和出售作品收入捐贈給綏遠抗日前線的將士。報刊評論他們的“愛國熱誠,令人敬佩。”盧馥在這次影展中展出一幅畫面很大的照片,拍攝的是東北長白山上的青松,配以精美的畫框,標價200元義賣,標題為《何日能還我》。被評為“於攝影藝術之外,尚有深刻的用意在焉。”由此可見,作品傾注了攝影家愛國愛民之心,也鼓舞起了民眾抗日救國的鬥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