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1)大,穴內氣血涉及的範圍為大、為廣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故名大包。
2)脾之大絡。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匯聚而成,且為各經流散於經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經水中包含眾多的脾土物質,並由本穴回流脾臟,本穴有聯絡各部脾土物質的功用,故為脾之大絡。
功能作用
匯聚體表陰濁回歸脾臟。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定位
在胸外側區,第6肋間隙,在腋中線上。
解剖
在第6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6肋間動、靜脈;布有第6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
主治
1. 氣喘;
2. 胸脅痛;
3. 全身疼痛;
4. 四肢無力。
操作
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肋間神經痛、肢體疼痛等。
配伍
胸肋痛:配三陽絡穴、陽輔穴、足臨泣穴
配足三里治四肢無力。
功效
宣肺理氣,寬胸益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