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此峰,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從西邊前山沿石級而上,將到山頂,便進入一條長近30米、寬僅側足的山樑,俗稱“馬頸”。“馬頸”兩側是刀削般的懸岩,僅生雜草刺從遮掩,既無可遮靠之樹木,又無人工欄桿可攀扶,稍有不慎,就會跌下萬丈深淵。行人到此,往往匍匐而行,或是互相牽引而過,戰戰兢兢,不敢側視。另一條路在東面稱後山。山石裸露陡峭,鑿於峭壁上,僅一腳寬的棧道,似從天而降的天梯。沿三層斷岩盤繞而上,無遮無欄,只有一叢叢的龍鬚草在岩間搖曳,好似在向你示威。行人在此須猿攀猴行,前邊人的腳幾乎能踩後邊人的腦袋,攀援間其目不敢向外側視,手腳並用還嫌少,戰戰兢兢,惶恐不已,故比前山更險。極富挑戰的攀援,吸引了無數遊客。
大勝山高拔諸峰,一登絕頂,但見群山匍伏,萬豁鯨奔,八方形勝,一收眼底。下望,環繞平洞村的東西兩帶碧水款款東流,花樹蔥籠,沃野田疇,農居點點,好一派田園風光,仿佛桃源仙境。遠眺,關山千重,雲蒸霞蔚,恍如身在雲天。玉帶似的公路蜿蜒於崇山峻岭之中,真乃遊覽佳境。此情此景,塵世的喧囂,工作的煩惱,紅塵的恩怨,凡俗的勢利,全都會隨風而去,三面萬仞絕壁,怵目驚心,連野猿也望而生畏,土人常避兵其上。然而絕壁上卻生長著藥用價值很高的野百合,間或有膽大的藥農,腰繫繩索,絕壁飛渡,尋覓採挖,至驚至險,較之南疆人採摘燕窩有過之而無不及。
山頂有一任威觀,明洪武時,規模宏偉。有大雄寶殿、觀音大士殿、五百羅漢殿等殿院,拱檐聳翠,飛閣繞雲。佛像成人般大小,雕塑精美,神形畢肖。廟旁竹林,修篁綠葉,鬱鬱蔥蔥。尤為神奇的是竹林外一方形石井,清泉卻常年汩汩流出,清甜可口。此井有三奇:雖數百人飲用而不竭,雖百日大旱而不枯,雖長時不汲而不溢。李白飲後,遂題“四時不竭”。此孤峰枯岩上何來不竭之井?相傳很久以前,山頂並沒有古井,山下一對恩愛的王氏青年男女,因族間禁止同姓通婚,逃至峰頂,三天三夜的躲避,讓他們命懸一線,正當他們在懸崖邊殉情時,雲端里飛來一隻仙鶴,用它鮮紅的喙在山頂啄出了這眼古井,成就了這樁至死不渝的姻緣。
大勝山古名大乘山,為當地道徒焚拜之所。最早開發於宋度宗鹹淳年間。其時湖北鶴峰容美司田土王已據泥沙姚家坪,奠基建衙。朝廷派將軍趙慎清進剿。趙令其婿陳南荊擊敗了田土王,遂建南荊寨於江坪河。自南荊以下至景春先後5世,均為泥沙一方保障。景春之父陳安福曾以大乘山險要,設營駐守(見《陳氏族譜》)。明洪武年間,有千戶夏克武的妹子慕大乘山奇秀幽靜,遂建任威觀於頂端,沐齋誦經。洪武22年(1389年),克武子德忠誘九溪蠻為寇,靖寧侯葉升並添平所千戶覃添順征討,德忠伏誅,夏姑也遭株連,任威觀便淪為一般道徒焚拜之所。明世宗篤行道教,濡及下民,嘉靖7年(1528年),泥沙道士王大勝在當地大施主唐思景的贊助下,募得巨款,重(擴)建任威觀,並將大乘山改名為大勝山,任威觀更名為大勝寨,沿用至今。自是寨上殿堂金碧輝煌,佛雕偶塑,繪彩嵌金,共設神位46尊,羅漢500座,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見現存文物大明嘉靖7年所鑄銘文)。爾後清乾隆27年、嘉慶5年(1800年)又2次葺修,規模日臻,常住和尚五、六人,一年四季香客不斷,晨鐘暮鼓,佛趣悠然。每日裡,大勝鐘聲感應四方,透過時空,透過輕霧,透過松林,飄入耳際,真有天簌臨凡之感。這時,你會覺得原野越發顯得靜謐,天幕越發顯得空曠,而人的心境就如清泉洗過一般寧靜幽遠。每年2月29日觀音會、7月13日盂蘭會都有百名信徒遊客前來禮佛觀光,是一聞名遠近的佛教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