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大使先生》【年代】現代【國家】巴西【作者】埃里科·維利西莫【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大使先生》全書共分四章:《遞交國書》,《招待會》,《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敘述了拉美某國駐美國大使館裡發主的故事;最後一章介紹主要人物回到國內之後的事件。整個小說是以該國駐美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上任一年間的經歷為主要線索,以一等秘書巴勃羅·奧爾特加的活動為副線,以大使館為主要舞台逐漸展開的。通過對大使、武官、參贊、秘書、美籍雇員和他們的夫人、情婦間關係的描述和後來發生的游擊隊進軍首都奪取政權的全過程的介紹,讓人們看到了那個世界的外交圈內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內幕,讓人們看到種種虛偽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間衝突的實質。主要人物有兩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他忠於獨裁政權,曾“為共和國作出傑出的貢獻”;他躊躇滿志、官運亨通,正處於飛黃騰達的事業巔峰。但實質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劍,野心勃勃,期望有一天當上華盛頓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長,他所依附的獨裁政權很快處於危機之中,這時他本可以遠走他鄉,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運使他不得不回國參戰,結果落得個被“革命”政權處決的悲慘下場。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書巴勃羅·奧爾特加,他是一個有著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熱血青年。他厭惡這虛偽的外交圈,更不願為獨裁政權賣命,以致最後毅然辭去了使館的職務。隨後,他幾經周折回到祖國參加了游擊隊,投入了推翻獨裁政權的戰鬥。但不久之後,游擊隊領導人的極左表現使他對未來感到優慮,他決心迫使“革命”的領導人要履行對人民許下的諾言:實現社會公正,組成民主政府,給人民以自由。他悲憤他說:“我們這個民族不能,也不應再受欺騙了。”然而,孤掌難鳴,當權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監視他的行動。大使和一秘是兩個水火不容的人物,他倆的活動在作品中交叉進行並貫徹始終“在使館裡,他們分屬於兩派,當獨裁政權面臨危機、使館人員作鳥魯散時,他倆又都回國參加了互相對立的營壘。但在書的結尾,他倆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列爾·埃略羅多被游擊隊抓獲了,隨後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審。巴勃羅·奧爾特加這時正在游擊隊里工作,但他對極左政策不滿,堅持接法律程式審理,便決定為前大使出庭辯護。然而,在極左政策的高壓下,不僅前大使被判處死刑,而且巴勃羅·奧爾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指責。
作品鑑賞
從爭取民主、反對軍事獨裁、擁護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大使先生》的確是一部有進步意義的作品。代表進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羅。奧爾特加,他追求的目標十分明確:“我不要地位和個人好處,而是要這個飽經苦難的人民的大多數可以分享他們應得的利益。”為此,他不贊成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極左方針。而且公開批評總書記瓦倫西亞,堅決反對他的個人獨裁:“今天上午,許多戰友來找我,說他們的想法跟我一樣,絕不接受瓦倫西亞的個人獨裁。”“革命委員會”當然不能容忍這種“反革命行徑”,除指責他“右傾”和“動搖”之外,還派人監視他的行動。但他態度十分堅決:“我不伯他(總書記)心毒手狠,決心對付他。我幾乎把一切都獻給革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個人的好處,而是要這個飽經苦難的人民的大多數應該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腦袋上開一槍,而是要留下來鬥爭。我比我本人原先想像的要固執得多。如果說這場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巴勃羅·奧爾特加的頓悟絕非個人的覺悟的提高,而是代表了進步的知識階層。在創作手法上,善於安排情節是此書的一大特點,作者解釋說:“這部小說可以比做一枚火箭,點燃之後,它是緩緩上升的,但很訣便帶著巨大的轟鳴聲衝上天際,最後在高空爆炸作為悲劇式的結束。”作品是從大使先生在華盛頓向美國總統遞交國書的那天上午開始的。通過這一天的活動,讀者對主要人物便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各種政治力量展開負逐,錯縱複雜的人際關係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游擊隊進軍首都並推翻獨裁政權是全書的高潮,而審判前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則是悲劇式的結尾。這樣,情節發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入意外的場景,如大使與他情婦的曖昧關係,巴勃羅·奧爾特加與格倫達的愛情故事等等,從而產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讀者一經開卷,便難釋手。此外,善於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因而使人物性格有稜有角,十分鮮明;善於運用淵博的知識對政治、科學、藝術、哲學等問題作出鞭辟入裡的深刻分析,善於使用寓意深刻、充滿哲理與幽默的語言,這些藝術特點使得《大使先生》成為巴西廣大讀者喜愛的作品之一,據統計,僅在作家的故鄉阿雷格里港一個城市,從1965年到1980年,就發行了13版,而在全國則印刷了二百萬冊之多。作家本人則被認為是巴西當代最負盛名的小說家之一。
作者簡介
埃里科·維利西莫(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約格朗德州的一個名叫上克魯斯的小城裡。由於家貧,中學未畢業便開始獨立謀生,先後當過店員、銀行職員,還經營過藥店。艱難的生活並未能影響他對文學的熱愛。從少年時起,他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英國的赫胥利,美國的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愛的作家。他曾經把赫胥利的小說《對比》譯成葡文介紹給巴西讀者。1930年,他開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作,擔任《環球》雜誌編輯部的秘書和編輯。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偷牛賊》就是同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三年以後,他便進入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933年至1943年間,維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陸續寫出了《克拉麗薩》(1933),《十字路口》(1935),《遠方的音樂》(1935),《太陽下的一處他方》(1936),《傳說》(1940),《餘下的是沉默》(1943)等一系列以南里約格朗德州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聲譽鵲起,名噪全國,成了巴西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1949年到1961年,《時間與風》三部曲問世,即:《大陸》,《肖像》和《群島》。其中尤以《大陸》最受推崇,被譯成七種文字在世界許多國家出版。這部長達670頁的小說是以聯邦黨和共和黨在小城聖菲的攻防戰為線索,利用時空跳躍法,描寫了兩個家族五代人在一百五十年間的矛盾衝突和興衰榮辱。實際上,小城裡發生的一切是那一時期整個巴西社會生活的縮影。1965年,《大使先生》問世,再次轟動巴西文壇。1971年,長篇小說《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過一次工人罷工事件,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兇殘面貌。該作深受廣大工人民眾的好評。除小說外,維利西莫還著有遊記、童話、回憶錄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