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轄區解放前屬孝孺鄉,1951年建民主、石門、和平、柴溪四鄉;1956年四鄉合併稱民主鄉。1958年併入黃墩人民公社。1961年從黃墩人民公社分出,以原民主、石門、和平三小鄉及柴溪鄉之部分區域建民主公社(原屬柴溪鄉之柴溪等村於同年劃屬象山縣)。1981年因重名,改稱大佳何公社;1983年改大佳何鄉。1996年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大佳何鎮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社區:佳何。
行政村:溪下王、大佳何、石門、葛家、團聯、漲坑、民主、和平、濱海。
地理環境
大佳何鎮境內地勢東南高,西北低,除西部沿黃墩港較為平坦外,東南北三面均屬丘陵地帶和山區,系茶山山勢延伸部分,群山層巒疊嶂。最高峰為東部東搬山,海拔810.8米,其餘如筆岩尖、分水崗等海拔亦在600米以上。發源於東搬山之石門溪,自東向西穿越全境,流入黃墩港。全鎮村落及耕地大多分布於該溪兩岸及西北沿海一線。沿海平坦地帶,為糧食主要產區,山區以經營林業為主。較大水利設施有漲坑、斧頭岩二水庫。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911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690人,城鎮化率29.8%。另有流動人口2660人。總人口中,男性10173人,占53.2%;女性8938人,占46.8%;14歲以下3402人,占17.8%;15~64歲12727人,占66.6%;65歲以上2982人,占15.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8896人,占98.9%;有苗、回、白、彝、布依等17個少數民族,共215人,占0.1%。其中苗族7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6.7%;回族33人,占15.3%。2011年,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長率4.3‰。
經濟
耕地面積7512畝,林地面積70960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2698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3%。
生產糧食1533.2噸,其中水稻1181.5噸,玉米37.3噸,大豆14.3噸,蠶(豌)豆14.7噸,雜豆2.5噸,番薯119.4噸,馬鈴薯163.5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69畝,產量14.8噸,其中花生6.9噸,芝麻0.2噸,油菜籽7.7噸;蔬菜種植面積540畝,產量816.6噸。生豬飼養量8916頭;羊飼養量300隻;牛飼養量222頭;家禽飼養量129950羽,上市家禽49900羽。2011年,生產肉類594.6噸,其中豬肉527.3噸,牛肉11.4噸,羊肉2.8噸,禽肉52.9噸,兔肉0.2噸;禽蛋242.6噸;畜牧業總產值225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9%。累計造林4萬畝,其中防護林1200畝,經濟林4200畝,竹林287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5萬株,林木覆蓋率85.8%。
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1397畝,產量1590.3噸,其中柑橘831噸,葡萄246噸,桃119噸,果用瓜195.1噸,獼猴桃30噸,其他水果169.2噸。漁業以海水養殖為主。2011年,海水養殖貝類產量5682噸;魚塘養殖水產面積573.3公頃,產量7167噸;捕撈水產220噸;水產品總產量13069噸,漁業總產值1891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3.3%。農民人均純收入9430元。
工業總產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75億元,比上年增長31.0%。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2家。
商業網點473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990萬元,比上年增長8.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8億元,比上年增長9.2%。進出口總額3790.9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出口363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1%,主要產品有燈具、軸承、文具3類8個產品。
財政總收入4261萬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58萬元,比上年增長20.3%。完成營業稅207萬元,增值稅2448萬元,企業所得稅306萬元,個人所得稅679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230元。各類存款餘額15794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2160萬元。
社會事業
2011年末,文化藝術團體27個,會員240個;影劇院1座,座位800個;鎮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3萬冊;博物館2個,其中江南民間藝術館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燈具博物館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小洪拳、十里紅妝,其中十里紅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707人,專任教師30人;國小1所,在校生1207人,專任教師5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533人,專任教師44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74人。教育經費達1817萬元,比上年增長-8.3%;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63萬元,比上年增長-3.5%,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3.5%。
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病床10張,固定資產總值308.3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9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2971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54/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328人,參合率98.0%。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戶,人數1人,支出0.3萬元,比上年增長8.7%,月人均250元,比上年增長8.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3戶,人數282人,支出60.16萬元,比上年增長37.9%,月人均178元,比上年增長31.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3人,支出20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人,支出1.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3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9人次,共支出21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5人次,支出2萬元。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1.79萬元。敬老院1家,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1人。社區服務設施9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8個。經常性慈善超市4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26萬元,使139人(次)困難民眾受益。新增就業人員141人,有141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268人,參保率71.0%;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82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95人,參加失業保險1176人,參加工傷保險2511人,參加生育保險1180人。
象西線省道過境,境內長8千米。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15千米。
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97.6千米,鄉村通郵率100%。業務收入120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3850戶,行動電話用戶2800戶,寬頻接入用戶18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30萬元。
風景名勝
大佳何鎮境內桃花溪畔溪上方,原為明方孝孺(正學)故里,方罹禍滅族,村莊被毀,現與溪下王聯片。當地有為紀念方孝孺而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之幼儀書塾,遺址尚存。方正學先生故里碑,原立於桃花溪畔,正中題“明儒方正學先生故里”,左刻“光緒辛卯夏台州知府陳璚重敬書”,右刻“浙江提督學院潘衍桐、寧海知縣王瑞成同敬立”,碑額題“景行維賢”,額左刻“為明儒方正學先生故里題”,右刻“後學潘衍桐敬書”。石碑於1956年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