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班

井守俊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招收10至15歲兒童近百名,新打科班,名為井班,後成二班時,該班更名為大井班。

井守俊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招收10至15歲兒童近百名,新打科班,名為井班,後成二班時,該班更名為大井班。當時聘請了吳桂元為大師傅,李寶梅為二師傅、閆思明(藝名閆豆子)為三師傅,由他們三人負責教練。這科學員以金字起名,主要學員有蔣金杯(文生),演戲態度嚴肅,做派瀟灑飄逸,唱腔優美動聽,吐字清晰,擅演《提寇》等戲主角。關金東(大生,藝名歪脖紅臉),主要響在黃河北,後任泰安地區梆子劇團團長。任金福(大生),後改用家名任心才,藝名紅十二,離井班後任鄆城縣梆子劇團業務團長。他功底深厚,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擅演《弔孝》、《撫琴》等戲。徐金河(毛淨),出科後仍堅持練功,會全本戲百餘出,後到聊城地區劇團工作。王金海(醜),冀金尚(花旦),郭金友(花旦),李金山(大生),安金南(大淨),吳金西(醜)等。開科半年多,沒有培養前途的被送回家,餘下四十餘人,出科前,每學一個劇目就到本村集上試演,一方面為集市助興,另方面也鍛鍊學員,一直受到民眾歡迎。後來由於諸方面的原因,該班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解散。
舊戲班方陣之十二——小井班(高調梆子戲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井守俊為使井班後繼有人,在大井班尚未解散前,又招收學員50餘人,成立科班,名為小井班。聘請趙衍俊(藝名蓋九州)為大師傅,石建錄為二師傅,王鳳仙為三師傅,由他們三人具體負責教練。這科學員一律以“福”字起名。主要學員有王福平(青衣),吳福成(花旦),程福(大生),高福德(大生),趙福貴(花旦),孫福滿(大生),劉福德(毛淨),劉福羅(武生),田福貴(小生)等,這科學員成績很好,原定三年出科,但僅培養一年就對外演出了。他們活動到莘縣、觀縣、朝成、范縣、陽穀、鄄城、曹州、濟寧、泰安等地。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解散。
舊戲班方陣之十三——義盛班(棗梆戲班)
• 義盛班是一個棗梆戲班,創建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棗梆這個劇種源於山西,屬於“澤洲調”,清光緒初年,山西遭受旱災,山西省的戲曲職業班社便只得去外地流動演出,有個“十萬班”曾來到魯西南,在鄆城、菏澤等地流動演出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返回山西。因鄆城已有了清唱“澤洲調”的基礎,看了“十萬班”的舞台演出,更加熱愛這個劇種了,一些地方便聘請山西職業藝人授藝,漸漸能夠登台演出。最早被聘為教師的藝人是潘朝緒(外號“大閨女”,棗梆藝人尊稱他為“潘師爺”),先後在鄆城的劉口、樊莊、郭屯、於廟、張集、方廟(原歸鄆城,後劃歸梁山縣)等處正式收徒傳藝,教出了一些能夠登台演出的徒弟,主要有珍珠簾、史文秀、樊武扎、龐石貴、侯福勤等,在鄆城組成了第一個職業戲班,取名“義盛班”,把圍鼓清唱搬上了舞台演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