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840年,對於中國和中國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年代,如果長期封閉著的舊世界注定了遲早要被溝通或打通的命運,則中國恰好是在一個最不利的時候迎來那些慣於惹是生非的西方人。1840年,中國人“無欲而天下足”的理想夢被粉碎了。中國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方式和恬然淡泊的民族性情,被西方人動搖了。於是,站在中國看世界,世界是前時了、發展了。也可以說是進步了,但似乎是變好了,也不是變壞了,只是發展了。站在海外看中國,中國也並不是落後了、退步了,僅僅是停滯著,發展和停滯的互相交織,形成了近代慘烈的中西之爭。
直至今日,當中華民族已經走出作繭自縛的困境,人們驀然回首,才會發出疑問,一個半世紀前的那場血火之戰,對於中華民族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
姑且拋開兩種文明相遇後互相排斥的必然性,僅僅從商業貿易的角度看,則在今日世界大交通的時代,當年中國人所強烈排斥的一切都已變成了今天的現實。百年抗爭,西方人最終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中國人畢竟不能抗拒時代的潮流。所不同的是,中國終於從對抗中贏得了自尊。然而這是中國人迎合潮流的結果,而不是抗拒潮流的成就。而且,這樣的結果對於占老的中國來說,本來就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事情。為了這樣的結果,付出了那樣的慘重代價,是不是值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