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出處一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 失其守宇。”
出處二
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興:復興,振興。邦:國家。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面,往往可以激發人民勵精圖治,轉危為安,使國家復興強盛起來。劉琨曾以此意勸告晉元帝發憤圖強,振興國家。
出處三
明英宗復辟詔書:”...多難興邦,高帝脫平城而肇漢;殷憂啟聖,文王出姜里以開周。“
出處四
公元1901年(辛丑年)9月(光緒二十七年七月),李鴻章在他的遺折里這樣寫道:“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渝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復同患難,定能一心協力,翼贊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
出處五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陸贄在給唐德宗的奏摺中寫道:“有以無難而失守,有以多難而興邦”。
出處六
唐·陸贄《論敘遷幸之由狀》:“多難興邦者,涉庶事之艱而知敕慎也。”
詞語辨析
主謂式;作謂語
示例
現在這樣的局面,我們是有辦法對付的,要迎接困難,“~”。 ◎《周恩來選集》下卷
使用情況
溫總理:多難興邦“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犟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一些學校在地震中受損,無法繼續使用。災區孩子們的上學問題,成為溫家寶總理時刻牽掛在心頭的一件大事。
地震發生當天赴四川時,溫家寶就要求當地幹部“好好地照顧孩子們”。
2008年5月23日上午,溫家寶來到在四川綿陽市區內設立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和九洲體育館帳篷學校,看望在這場大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師生,鼓勵同學們在大災後更加努力學習,把家鄉建設得更好,把祖國建設得更好。
在地震中,北川中學受災尤為慘重,成了一片廢墟。地震發生第二天,溫家寶就來到了這裡,要求救援隊伍加緊營救廢墟下的孩子;22日,溫家寶重返四川災區指導抗震救災,第二次來到正在清理場地、進行衛生防疫的北川中學。23日上午,溫家寶又來到設於四川長虹集團培訓中心院子裡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
草地上錯落有致排列著的一頂頂綠色帳篷,是同學們的臨時教室。上午近9時,數百名身著統一服裝的同學正在舉行升國旗儀式,一面五星紅旗在旗桿上高高飄揚。
溫家寶走上升旗台,充滿感情地向同學們說,這是我第三次來北川中學了。讓我們記住這場大地震,記住你們生長的北川,記住你們學習的北川中學,這樣你們就會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樣崎嶇不平。
“地震剛剛發生時,我曾經要求大家要鎮定,要有信心、勇氣和力量。現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犟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燃起那顆熾熱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今天,別人拯救了我們,照顧了我們。將來,我們學好了本領也要幫助別人,報答他們。這種互相幫助就是人世間的愛。我希望老師和同學們把這次地震作為一堂生動的課,銘刻在心,銘刻一生,永不忘記。”溫家寶目光注視全場,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總理的話,敲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草坪上,同學們凝神靜聽。忽然,掌聲一齊響了起來。
隨後,溫家寶走進高三(一)班的臨時教室,黑板上寫著“歷史: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涉及的相關專題”等字樣,一位中年教師正在上課:“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共同渡過這個難關……”溫總理親切地對這位老師說:“我占用你幾分鐘,給同學們說幾句話。”
站在講台上,溫家寶誠懇地和同學們談起心來:“同學們,你們都是高三學生了。這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你們很快就要參加聯考,國家已經考慮到這裡的災情,將四川地震災區的聯考時間往後推遲。我們一定要創造條件,讓你們複習功課,準備聯考。”
不少同學的眼眶,在不知不覺之間濕潤了。
溫總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筆,在黑板一側一筆一划豎著寫下四個大字:“多難興邦”。
他說:“我們要記住這4個字。相信經受過災難的同學會更加努力。”
“將來會有一個新的北川中學。它將不僅是一種紀念,更是地震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精神的一種象徵。”溫總理的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掌聲再次熱烈響起。
“青少年們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你們,就看到震區的希望,看到了國家的希望。”總理充滿感情地說,“同學們,老師們,我還會來看望你們的。”
“同學們,加油!努力!”掌聲再次響起……
隨後,溫家寶來到安置了1000多個孩子的九洲體育館帳篷學校。10天前,溫總理就曾經來到九洲體育館看望安置在這裡的孩子們。一頂十分寬大的帳篷內,上百名國小生正在上課。黑板上方貼著“自強、自立、自信、自愛”8個大字,中間是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看見可愛的孩子們,溫家寶臉上就浮現出了微笑,加快腳步走到他們中間,在一張張小課桌前俯下身去親切詢問孩子們的情況,鼓勵他們要堅強。溫家寶動情地說:“同學們,我又來了。很高興,現在你們又有了學習的地方。今後生活的道路還很長,你們必須學好本領,克服困難。相信你們會堅強起來,會成長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奮鬥。還是那句話,把家鄉建設好,把祖國建設好,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