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多聲道(Multi Channel)儘管雙聲道立體聲的音質和聲場效果大大好於單聲道,但在家庭影院套用方面,它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出來。雙聲道立體聲系統只能再現一個二維平面的空間感,即整個聲場是平平地擺在我們面前,並不能讓我們有置身其中的現場感。當然,由於在音樂會現場,觀眾原本就是坐在台下的,而樂隊演奏人員則位於舞台之上,立體聲所能再現的這種簡單的聲場方位感與現場音樂會的方位感是基本符合的,因而它仍能滿足欣賞需求。但是,在欣賞影片時,整體聲場全方位的三維空間感無疑可以給觀眾一種鮮活的,置身於其中的臨場感,因此,多聲道技術也開始發展起來。1974年7月,杜比實驗室與EMI錄音室合作開發了Dolby Stereo Film Sound電影錄音系統,由此,電影進入了立體聲時代。1977年,杜比實驗室又成功研發出了多聲道環繞系統—Dolby Stereo(杜比立體聲),電影正式進入多聲道環繞時代。杜比立體聲仍屬於模擬信號系統,其大致原理是將4個聲道(左、中、右、後)的信息通過矩陣編碼方式保存在兩條音軌上,而後置聲道是一條單聲道音軌,但通過兩路後置揚聲器播放。這一系統也就是目前流行的Dolby Digital 5.1聲道系統的前身。在隨後的20年內,環繞聲技術逐漸成熟起來,數字錄音技術也有了飛速的發展。1994年,杜比實驗室與日本先鋒公司成功推出了一種嶄新的採用數位技術的環繞聲制式—Dolby Surround Audio Coding-3,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杜比AC-3系統,由此,電影音頻技術進入了數字時代。1998年,杜比實驗室正式將杜比AC-3環繞聲命名為杜比數碼環繞聲(Dolby Surround Digital),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Dolby Digital。Dolby Digital環繞聲系統由5個全頻域聲道和1個超低音聲道組成,也稱為5.1聲道,5個聲道分別是左前、右前、前中置、左環繞和右環繞。超低音聲道主要負責傳送低音信息(<120Hz),其目的是為了補充其他聲道的低音內容,使一些包含爆炸、撞擊等低音的場景的聲效更好。這6個聲道的信息在製作和還原過程中全部數位化,信息損失很少,全頻段細節十分豐富。1998年10月,杜比實驗室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Show East Film Exhibition上宣布推出Dolby Surround EX系統,這是一種在Dolby Digital系統上進行擴充的系統,由原來的5.1聲道升級為6.1聲道,即在原有的5個主聲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個獨立的Back Surround聲道(後環繞或稱後中置),從而使後部聲場的連貫性和聲音的綿密度大大增強,有效地改善了原來的後部聲場聲音中空的缺陷。1999年美國首映的《星球大戰前傳首部曲》是第一部採用了這種Dolby Surround EX系統的影片。這時可能有朋友會問:現在還有一種7.1聲道系統,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系統呢?7.1與6.1的差別在哪裡呢?實際上,7.1聲道是在系統中使用一對後環繞揚聲器來代替6.1聲道的一隻後環繞揚聲器。目前6.1聲道的影片越來越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7.1聲道的影片出現。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個7.1聲道系統並不是一個行業標準,而是一項由某些音響器材公司研發出來的,並將相關技術套用在影院功放上的技術。在7.1聲道系統中,Back Surround(後中置)的單聲道信號經過矩陣運算,加入延時、迴響等多項參數之後,被分配到左後環繞與右後環繞兩個聲道中,而不是簡單地將一路單聲道信號平均分配到兩個後環繞聲道中來。簡而言之,這種方案最大的優點就是進一步增強了後部聲場的方向感和聲像移動的連貫性與真實性。雙聲道的Hi-Fi系統(高保真系統)與多聲道的AV系統(家庭影院系統)是音響器材市場的兩大陣營,今天我們向朋友們介紹了基礎的聲道演變及技術現狀,這也是影音入門專欄的首篇,在以後的文章中,我們將向朋友們介紹家庭影院與高保真音響的一些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