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當初是Hulsegge和Verheul(1987)為Hartenburg教養院內重度及多重障礙的住宿者所設計的,目的是使其休閒場所更有變化,‘Snoezelen’這個詞,用來形容這個人工化的設計場所,希望把放鬆及刺激的經驗透過多感官環境的布置傳送出去(Hulsegge &Verheul, 1987)。‘Snoezelen’流傳到英國後,英國人取其意義以‘多感官環境’(Multi-Sensory Environment)來稱呼,並將其套用於特殊教育中(Davies, 2002)。
簡介
多感官訓練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調動身體各個器官,全方位地激發興趣,全身心地為學習服務。為有學習需要的特殊學生體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刺激,減緩不正常張力變化、減低學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削弱不適應性行為、提升注意力、加強人際互動等。
教學原則
運用多感官於教學中需掌握一些原則:
1. 任何發展基礎源於感覺系統的經驗來學習的。
2. 多感官的經驗或學習是隨時隨地會發生的,無法被單獨分離教導的。
3. 任何的教學法是可以相結合的,不應局限於某種單一教學型態。
4. 教學進行中,以提供幼兒親自探索、操作、體驗為導向。
5. 活動設計需結合不同感官活動:視覺、觸覺、聽覺、本體覺等。
6. 教學資源能多元化、多功能的被使用。
7. 教材的準備要多樣性、多變化。
8.活動設計需考慮幼兒的發展能力和需要性。
9.環境布置需考慮取材方便、耐用性、易被替代為主。
10.教師要能接受幼兒以不同的遊戲特質呈現。
研究理論
“史露西倫”理論指出,感官經驗是人類賴以生存、學習、認識自我和環境的必須條件。如果缺乏感官經驗不僅阻礙對自身的認識和肌能的發展,同時在對外界環境的認知和感知上面也會發生困難。 “史露西倫”強調給予有感官障礙和學習困難者一個悠閒和舒適的空間環境,並由照顧者為他們安排一個充滿感官刺激的環境。他們不用依從別人的指定活動,也不需要運用太高層次的智力,輕易地控制簡單的器材,使環境產生多種變化,並於活動中得到感官刺激經驗。 除了單獨接觸和操作器材外,使用者可以透過參與小組活動及遊戲,與人溝通,建立人際關係。由於他們是在一個愉快和自主的氣氛下活動,信任和成功能因而建立。使用者除可以獨自探索環境之外,也可向照顧者請求幫助,從而得到舒閒,得到探索環境的機會。當他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已表現主動表達自己的動機。使用者的各種主動行為表現,誘發“史露西倫”的多感官室的研究。
根據巴洛伽的發現,視覺刺激訓練能提高嚴重弱視兒童的視力活動,而且越早訓練,效果越見顯著。“史露西倫”室的其中一個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視覺感官刺激,例如在室內移動的幻彩燈光,能引導學生視線隨影像移動、追蹤和掃描。室內器材可把投射影像放大或縮小,作出顏色變化與動感效果,這有助提高弱視兒童的視覺專注,而光線投射於特別質感的對象上可引起觸物的動機。研究還發現,多感官室活動能夠改善問題行為。以自我刺激行為為例,學生作出這些行為,目的也許是籍此得到感官滿足,吸引別人注意或逃避不喜歡的事物。而多感官室中的感官刺激活動,提供學生控制環境的機會,令其宣洩情緒,減少自我刺激的行為,通過多感官室的活動幫助中度弱智或嚴重弱智兒童減少心理壓力,培養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
多感官室訓練也可以增加多重弱能者的專注力和對事物的反應,對中度學習困難者的溝通能力發展和增進人際關係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很多的研究除了肯定多感官室對治療弱智人仕的作用外,也開始指出多感官室的教育功能,在特殊學校,教師不單利用多感官室為嚴重弱智學生提供舒閒的環境,同時運用到更多教育性範疇上,籍此協助開發學生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