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在華外國人頻頻成為負面新聞的主角,這在以往是不常見的。時移世易,外國人不再是高大上的代名詞。中國人曾經的“外賓情結”,也在快速崩塌 。
歷史變遷
1949年後到70年代末,來中國的外國人鳳毛麟角。在西方文學和譯製片的影響下,紳士,多金,有文化,酷,浪漫,溫柔,會享受生活,幾乎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對老外的集體美好想像 。
1978年的一天,一個老外身穿黑色毛料大衣、脖子上隨意搭條圍巾,手插在兜里,氣宇軒昂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這個人叫皮爾·卡丹,他給還身著藍色工作服的中國工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
對於剛剛打開國門的國家來說,在大街上看到外國人是件很新鮮的事,哪裡有老外,哪裡就能引起圍觀。彼時《小學生守則》中有一條是:“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干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專欄作家關開亮的父親是80年代初的大學生。他念本科時,所在的學校引入了第一位外教,為了避免“沒見過世面”的大學生做出諸如在外教背後指指點點和直呼其“老外”的事情發生,學校還專門開了動員教育大會。
那個時代的老外,身份以專家、富商為主,精英范十足。中國人也以認識和結交“外國友人”為榮。許多留學生都會被聘用為兼職“副經理”,為各種公司充門面。一個北京商人說:“好多皮包公司一定得聘一個外國人當員工,然後冒充高層,和其他公司談契約。對方往往因為有外國人而禮讓,因此契約上我們總是容易占便宜。”大部分官方機構也保有類似的態度,老外在中國工作和生活,可享受一系列的超國民待遇。比如較高的稅務起征點,以及種種法律政策特權 。
90年代中,美國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作為“美中友好志願者協會”的一員來到中國長江邊上的小鎮涪陵教書的時候,像他這樣的異域面孔,擱在這樣的內地小鎮,走到哪兒都會被圍觀。而當時,全中國最有名氣的草根外國人,是電視裡那個會說一口流利中文的加拿大人“大山”。 在《江城》一書中中,何偉回憶起作為一個“洋鬼子”,初到中國小鎮時所面臨的壓力:“別人對我無關宏旨的關注,老是衝著我戲謔性地大喊大叫,我極力掙扎著要弄明白一個外國人可以乾什麼不可以乾什麼。這樣的騷擾也有另外一面,因為中國人對外國人總會有些好奇和迷戀,一旦交談起來,他們往往比一般人對我要好得多。”何偉寫出了中國當地人和外國人之間微妙奇特的感覺:互相懷有好奇、迷戀和恐懼 。
當然,中國人不是對所有老外都持仰望視角 。
在中國生活了近9年的日本人加藤嘉一,曾向一位美國白人姑娘解釋中國人為何具有如此濃厚的“洋大人情結”——“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瓜分過,半殖民過。至今他們都牢牢記得,所以需要想方設法贏得西方人的認可和尊重。在不自信的心理下,只能用你所說的誇張方式把內心矛盾釋放出來。他們那樣做本來就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自己 。”
一邊是加藤嘉一的家鄉和亞洲其他國家都在中國人嘴裡有著各種蔑稱,另一邊,非洲黑人兄弟也有苦水。在《老外侃中國》一書中,一位非洲人講起在中國的經歷時感嘆:“在外國留學生圈子裡,不少人都羨慕我。我認識幾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德國人,他們總跟我說:‘你多好啊,懂法、中、英三門語言,又念到了研究生,找工作也容易。哪像我們,沒文化,口袋裡也沒幾個錢。’我自己感覺也不錯。可我跟他們幾個一起上街時,遇到的中國人往往會對他們更殷勤。大概中國人以為白人就是比黑人有錢、有文化。街上的中國人常常手指著我喊道‘看,黑人!’據我的觀察,白人走在街上,人們會說:‘看,老外。’不會說:‘看,白人!’前幾天在北京一個捷運站附近,一個男人看到我特別興奮,趕緊拽身邊的小男孩,手指點著我說:‘看,黑人! ’”
德國《時代》網站曾經刊文《中國新的種族主義問題》,文章稱中國人對在廣州生活的非洲人有種族歧視,如稱黑人為“黑鬼”,把非洲翻譯為“不正確的”洲,警察特地用英文提示非洲人“不要買賣毒品和賣淫”,計程車司機不願拉非洲乘客 ……
問題外賓
近十幾年來,越多越多的外國人湧入中國。2014年,入境旅遊外國人人數達到2636.08萬人,在華常住外國人60萬。在中國少數地方,比如北京的望京、上海的古北、廣州的三元里,浙江縣級城市義烏,由於外國人大量聚居,那裡的中國人倒變得像“外國人”了 。
就如同走出國門的中國人不再全是精英一樣,來中國工作的外國人也是魚龍混雜。不可避免的,涉外案件明顯增多,北上廣等外貿發達地區成為來華外國人犯罪的高發地,涉及金融詐欺、走私販毒等。
廣州街頭出現了外籍“行騙黨”,玩“神水”變美鈔;或聲稱曾在美軍後勤部服役過,有美國政府從未公開發行過的大面額連號美鈔兌換 。
老外高素質的印象似乎也一夜之間消失了。2012年5月,英國籍男子在北京街頭猥褻一名中國女子被抓,隨後又爆出北京交響樂團外籍大提琴手動車上爆粗戲弄中國女性。2012年世界斯諾克中國公開賽四分之一決賽後,輸球的著名球星奧沙利文竟叼著煙走進新聞發布廳,居然還說:“在英國是禁止在室內抽菸的,但在中國,我感覺好像可以隨心所欲 。”
2013年12月,北京市朝陽區大街上一個大媽揪著一個老外,說他撞倒了自己。在事實未明的情況下,網友斷定是“大媽訛老外”的戲碼,然而事後證實確實是老外撞人,並且還口出惡言。
在一次又一次被刷新舊有認知之後,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原來老外也一樣,有書生和痞子,精英和人渣,人生贏家和屌絲之分 。
在收藏家馬未都看來,“老外變壞”與中國的社會環境有關:“我在南方一些旅遊城市,看見一些常住的外國人,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在自己的國家領救濟,跑到中國來領快樂,多數隨手還領了姑娘。”“洋人最初以不說瞎話傻呵呵著稱,可誰知幾十年下來,洋人也學壞了,學油了,尤其長住中國的某些老外,偷奸耍滑爆粗口,利用中國人的善良欺負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