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部惡性腫瘤

耳郭惡性腫瘤較為多見,據統計皮膚癌中60%發生在耳郭。日光照射、濕疹、黴菌感染、放射線等可能是腫瘤的誘發因素。取耳部組織送檢常可明確診斷。治療以局部擴大切除為主。

病因

不甚清楚。日光照射、濕疹、黴菌感染、放射線等可能是腫瘤的誘發因素。耳郭鱗狀細胞癌可能與紫外線照射有關,如在強烈陽光下曝曬。外耳道鱗狀細胞癌則可能與慢性外耳道炎或慢性中耳炎的炎性刺激有關。

臨床表現及治療

外耳道鱗癌早期常被診斷為慢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膽脂瘤,患者常有血性耳漏,檢查可見外耳道局部皮膚糜爛,有肉芽樣組織生長,取組織送檢,常可明確診斷。

1.鱗狀細胞癌

是外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耳郭鱗癌早期表現為屑狀斑丘疹,有癢感,搔抓易引起出血,逐步發展為硬結,之後表面糜爛、潰爛或形成菜花樣腫物。初期無疼痛,晚期侵及軟骨膜時疼痛較明顯。耳郭鱗癌發展緩慢,發生轉移亦較晚,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為腮腺淋巴結,其次為頸靜脈二腹肌淋巴結及頸後上淋巴結。外耳道鱗癌常呈浸潤性生長,可侵及其下的骨組織,並可累及面神經。

治療:局部擴大切除,放射治療可能導致軟骨壞死,較少採用。

2.基底細胞癌

初起常為一灰色小結節或稍隆起的皮膚硬斑,無任何不適。有時有癢感,抓破後易出血,流水。硬結逐漸增大,中央潰爛形成潰瘍,邊緣高起,似火山口狀。腫瘤呈浸潤性擴展,常破壞軟骨,但一般生長緩慢。基底細胞癌罕見轉移。

治療:局部擴大切除,對放射治療敏感度比較高,故亦可採用放射治療。

3.外耳道耵聹腺癌

外耳道耵聹腺癌生長非常緩慢,自覺症狀多不明顯,就診前病史可長達數年。早期常有間歇性耳痛,晚期可轉為持續性劇痛,並向顳部及耳周擴散。腫瘤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鳴、傳導性聽力減退。病程較長者,可伴有繼發感染及耳漏,如伴發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局部檢查主要為外耳道軟骨部腫塊,多位於外耳道前下壁,基底廣,質地硬,可有觸痛,腫塊表麵皮膚完整(感染時例外),可有觸痛。腫瘤亦可呈環狀硬結狀,使外耳道狹窄。腫瘤生長穿破皮膚則呈肉芽狀或結節狀,外耳道內可見血膿性滲出物。對於以下臨床表現者應考慮外耳道耵聹腺癌的可能,並行新生物活檢:

(1)外耳道肉芽經一般治療不消退;

(2)外耳道壁變窄、凸起並有血性分泌物;

(3)外耳道腫物伴局部疼痛或其他耳部症狀。

治療:對放射治療不敏感,以手術擴大切除為主,按腫瘤部位決定手術徹底切除的範圍。

4.黑色素瘤

常為黑色素痣惡變,惡性度大,發展快,轉移快。多見於中老年。腫瘤常發生於耳輪、耳甲腔,也可見於外耳道及耳後區。早期病變扁平、光滑,有灰黑色的色素沉著,晚期形成腫塊,並出現潰瘍及壞死。應該注意的是,耳部良性色素痣如生長加快,有灼熱感、疼痛,或表面糜爛、出血,應高度警惕發生黑色素瘤惡變的可能。

治療:對放射治療不敏感,以局部擴大切除為主,但手術不易切除乾淨,易復發。近年來有顳淺動脈介入,注射平陽黴素,使局部腫瘤消失的報導。全身用藥須達到400~500毫克。

5.腺樣囊性癌

外耳道常見的腺癌。原發於耵聹腺,發病年齡為45~50歲,一般生長較慢,往往無症狀。此腫瘤在臨床上常被誤診為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骨疣等病,因此對中年以上患者,病程長的外耳道痛性腫物,特別是外耳道腫塊在發病早期即有明顯耳痛,而局部又無急性炎症表現者,尤應提高警惕。往往出現遠處轉移,如肺、腎、骨。最後診斷需靠病理檢查。

治療:局部擴大切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手術不易切除乾淨,易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