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河沿

舊城東關廂,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 以瀕臨大運河硌名。 金變謂濟河、漕河,以開闢漕運故名。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舊城東關廂,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北起石壩遺址公園,南至土壩街區。以瀕臨大運河硌名。
京杭大運河自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爭霸中原而開鑿邛溝始,歷經漢、魏、隋、遼、金等朝疏挖治理,至元世祖至元年間才完全形成,清雍正四年(1762)整治直隸(今河北省)諸河時將大運河分為五段,其最北一段稱北運河。
北運河乃是利用自然河流加以修治而成,秦時稱沽水,西漢易名潞水,均曾用以輸送糧物供給北陲官兵。故有笥溝(今港溝河)之稱。北魏改曰潞河。金變謂濟河、漕河,以開闢漕運故名。元因兩岸白沙一片,不生青草而更曰白河。明嘉靖七年(1528)巡倉御史吳仲主持重修通惠河成功後,將其河口自張家灣北移至通州城北門外迤東,同時將大運河北端碼頭自張家灣遷至通州區城東石壩,如此,自江淮漕運至白糧須於石壩碼頭大光樓驗收後,轉搬運至通惠河駁船上,再駁運至北京城內糧倉儲存,便出現里外漕河之分,將通惠河稱之為里漕河,而白河稱之為外漕河,漸分別簡稱之里外河。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京津鐵路修通,自南方運至漕糧自天津由火車直接運至北京各倉,北運河停漕,石壩碼頭廢棄。原來依靠碼頭生活之扛夫腳力失去生活來源而轉他處謀生,一些漁夫即至此居住,以便濱河打魚,遂於石壩碼頭以南至土壩碼頭產,沿河漸漸形成一條形居住區,因位鄰北運河邊,北運河又名外河,故名此居住區為外河沿。
今外河沿東側大堤是千年古堤,北端臨河處曾建有大光樓,乃戶部官員驗收漕糧之所,尚有遺址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