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介紹
著名結構工程專家
河北農業大學前校長
被第一屆國際輕型結構會議列為著名專家,並列入劍橋國際名人錄。91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大學校長,在辦學方向、學科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主要經歷
夏亨熹,1937年2月出生於湖南省武岡市。1960年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工建築系。1988年底至1999年擔任河北農業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中國力學學會結構工程委員會委員,河北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夏亨熹是我國格線結構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他主持了保定體育館網架結構頂棚建造,保定火車站多波棱殼等幾十個空間結構工程的設計等。
學歷
1955年9月——1960年8月,於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現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獲得本科學士學位。
專 業: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
外 語:英語;俄語
工作經歷
1960年9月——1983年11月,於河北農業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
職 務:教師
職 稱:講師; 副教授
1983年12月——1987年11月,於河北農業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
職 務:系主任
職 稱:教授
1987年12月——1988年8月,於河北農業大學任職。
職 務:副校長
職 稱:教授
1988年9月——1998年4月,於河北農業大學任職。
職 務:校長
職 稱:教授
1998年4月——1999年8月,於河北農業大學任職。
職 務:校長、黨委書記
職 稱:教授
行政經歷
1983年——2002年當選為第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至今擔任教育部邵氏(邵逸夫)基金贈款項目專家評審組組長。
學術或專業團體任職
1991年—— 1998年
機 構:河北省土木建築學會
職 務:副理事長1994年——2005年
機 構:保定市科學技術協會
職 務:名譽主席
1988 -1993
機 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職 務:理事
獲獎情況
省部級獎勵
1979年
獲獎項目:保定體育館點支承網架設計與施工
受獎名稱:科學技術成果獎, 三等
授獎部門:河北省科委
1986年
獲獎項目:新型三角錐網架的理論研究與設計
受獎名稱:科學技術進步獎, 二等
授獎部門:河北省科委
1980年
獲獎項目:斜放四角錐網架的差分解法
受獎名稱:優秀論文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科委
國家級、國際級獎勵
1984年
獲獎項目:兩個網架設計及吊裝中的高空位移法
授獎部門:第三屆國際空間結構論文集
國別:英國
1982年
獲獎項目:正交正放類網架的擬夾層板分析法
授獎部門:中美橋樑與結構學術會議論文集
國別:中國
1991年
獲獎項目:40m×40m 雙層雙扁網殼研究與設計
授獎部門:第一屆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
國別:中國
研究或管理成就
1978年——1982年
成果或成就:兩種網架計算方法的研究
參與程度:主持
1981年——1982年
成果或成就:新型三角錐網架的研究與設計
參與程度:主持
1987年——1992年
成果或成就: 三種格線結構的新型式及動力穩定性能研究
參與程度:主持
1993年
成果或成就:保定體育館網架的設計與施工
參與程度:設計、主持
突出科研成就
夏亨熹教授從事結構工程研究以及教學活動四十二年。四十多年來,夏亨熹教授在致力於人才的教育及培養的同時,潛心於空間格線結構的研究與實踐,是現今我國網架結構領域的最早一批研究人士之一。夏亨熹教授的理論研究具有鮮明的開創性,其論述文章有30餘篇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其工程實踐具有獨特的時代性,獲省部級獎勵四項,廳局級獎勵諸多項。
其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有:
①創立了斜放四角錐網架的差分解法及網架結構的擬夾層構分析法;
②創立了新型三角錐網架、單雙層網殼等幾種新的空間格線結構形式,首次採用網架結構高空 滑移吊裝法獲得成功;
③研究設計了國內最大跨度的雙曲扁網殼;
④對網架、組合網架結構 的彈塑性動力分析及網殼的穩定性進行了研究;
⑤主持設計了幾十項空間結構工程和水利工程,如保定體育館點支承網架、保定火車站多波棱殼屋蓋結構等,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由於其突出的貢獻和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夏亨熹教授是我國第一部《網架結構設計與施工規定》的編制人之一,國家級學術刊物《工程力學》副主編、顧問,《空間結構》編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五屆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結構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土木建築大辭典》力學卷編委,河北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保定市科協名譽主席,杭州地基與結構研究會名譽顧問,1999年被聘為曾憲梓教育基金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6年在悉尼第一屆國際輕型結構會議上被列為著名專家,並被收錄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國際知識名人錄》和《中國科技名人資料庫》,1986年被授予“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保定市優 秀黨員,1991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在校領導崗位近12年,與共事班子成員和教職工一起,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開拓進取,勤奮工作,嚴謹治學,為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十分重視包括做人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提倡教師為人師表 ,從嚴執教;按照厚基礎、寬專業、重實踐的思路,修訂教學計畫,加強教學管理,培養學 生的分析和創新能力;組建新專業和學科群,不懈地抓緊學科建設,愛惜人才,加強設備建設,並建立生物技術中心;他十分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近百名青年教師獲得博士學位,為學科建設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學校也於1998年成為博士授予單位。堅持“太行山道路” ,他把這條道路看做是具有學校特色的辦學道路,是人才全面成長的有效途徑;為適應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條道路,親臨現場幫助解決三結合基地建設和發展中的問題。在經費很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爭取贈款,持續地進行了校園建設和安居工 程,從校園規劃、建築設計到建設質量,他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使校園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改善了育人環境,在我省高校中率先較好地解決了教職員工的住房問題,使他們得以安居樂業。成功地執行院校合併,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了一倍多。由於學校在走“太行山道 路”中的突出成績,學校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典型的崇高榮譽,提高了學校在全 國的知名度。由於辦學質量和學科水平的提高,學校在全國農業高校的排位大幅度上升,進入前十名;並在科技綜合實力評價中連續三年進入全國百強高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