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蜀亡入晉後,擔任郡主簿、上計吏。後被舉薦為孝廉,壽良不接受。後益州徵辟他為主簿,又升為治中從事、別駕從事,治理一州事物,他憑藉出色的才智和德行被舉薦。益州刺史皇甫晏把他推薦到三司,於是被三司徵辟擔任太宰(太宰即太師,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改太宰)。後外放擔任霸城縣令,始平太守,以擅於治理政事著稱。從扶風轉到秦國擔任內史。巴郡文立去世後,溫縣縣令李宓上表給晉武帝,說:“梁、益二州大臣士人逐漸凋零頹廢,才子俊彥又變得凌亂遲鈍,已經沒有參與管理後進學子、撫慰安寧遠出在外任職官員的人了,而昔日良公在朝廷時,是二州的威望,所以良公應該被特別的重用,繼承文立的事業。”於是武帝徵辟壽良擔任黃門侍郎,兼任二州都給事中,後又升任梁州刺史。數年後,又遷入朝廷擔任散騎常侍,大長秋,卒於官。被安葬在洛北芒山。
歷史記載
《華陽國志》:壽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也。父祖二世犍為太守。良少與犍為張微、費緝並知名,治《春秋三傳》,貫通《五經》,澡身貞素。州從事,散騎、黃門侍郎。大同後,郡主簿,上計史。察孝廉,不就。州辟主簿,治中、別駕,舉才行。刺史皇甫晏貢之三司,遂辟太宰。除霸城令,始平太守,治政著稱。從扶風轉秦國內史。文立卒後,溫令李宓表武帝,言“二州人士零頹,才彥凌遲,無復廁豫綱紀後進、慰寧遐外者,良公在朝時,二州之望,宜見超升,紹繼立後。”帝征為黃門侍郎,兼二州都給事中,梁州刺史。遷散騎常侍,大長秋,卒。葬洛北芒山。王化與壽良、李宓、陳壽、李驤、杜烈同入京洛,為二州標俊。五子情好未能終。
人物評價
1.常璩:長秋忠肅,明允篤誠。
2.李宓:良公在朝時,二州之望,宜見超升,紹繼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