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壺關鼓書的源流、沿革,沒有詳實史料記載。因是在山西當地民間俚歌、小曲等基礎上產生,所以也就不必再細加追究。
發展
壺關鼓書,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民眾充分利用這種簡便快捷的曲藝表演形式,宣傳革命,鼓舞抗戰士氣,尤其在農村廣為流傳。1948年,壺關縣成立了曲藝宣傳隊,說唱形式以鼓書為主,除此而外,還有評書、快板、順口溜等,當時只有18人。50年代後,縣文化館的平忠厚擅長演唱壺關鼓書,嗓門宏亮,表演熱情奔放,為較有名氣的藝人。70年代以來,省、市經常組織曲藝調演或匯演,在參加歷屆活動比賽中,壺關湧現出常新德、魏海玲、陳秀花、賈金花、崔香菊、宋小霞等一批曲藝新秀。創作人員有:牛逢蔚、王根龍、王賀悅、梁忠文、梁棟等。主要作品有:《巧姑娘》、《三個饅頭》、《錢迷心竅》、《農家樂》等。作曲人員有:陳曉峰、杜米胖、馬義芳等。1976年,陳秀花演唱的壺關鼓書《回擊》,參加原晉東南地區曲藝匯演後,經過精心修改,又被推薦到“文革”後期的山西省首屆曲藝大調演,由山西電台錄音播放並選送北京。1979年,仍由她演唱的壺關鼓書《嚏噴姻緣》,參加原晉東南地區春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後,被推薦赴省演出。1988年,魏海玲演唱的壺關鼓書《山漢娶妻》,獲長治市曲藝調演一等獎。殷梅芳、郭書茂、王樹芳等獲優秀伴奏獎。1990年2月,魏海玲代表山西隊演唱的上黨鼓書《九月九》,獲“長治杯”全國曲藝大賽表演一等獎。
面臨改革大潮,80年代後期,壺關縣自發組織起一大批個體曲藝演唱隊,僅石門一村同時能拉出3個曲藝隊。這些曲藝隊深入山莊窩鋪、走鄉進村串戶,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說唱當地風土人情和好人好事,很受民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