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潞安大鼓的唱腔屬板腔變化體,早期只用流水板演唱。後來,盲藝人於書田等吸取了襄垣鼓書、武鄉琴書及戲曲上黨落子、上黨梆子的聲腔音樂,不斷豐富唱腔,創造了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送、轉等過渡板式。演唱時用書鼓、擊板擊節,伴奏樂器有二胡、低胡等。演唱形式多為坐唱,六、七人為一組,各操樂器,分擔角色,或獨唱或齊唱,行當齊全,紅火熱鬧。
傳說長篇潞安大鼓書目有《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掃北》、《巧聯珠》、《巧奇緣》等。小書段有《偷吃糕》等 。
發展歷史
長治素有“曲藝之鄉”之稱,早在宋代境內就有說唱藝人演出。潞安大鼓是我省的主要曲種之一,它產生於清乾隆年間,又稱“潞安老調”,因流行於古潞安府(今長治市)一帶而得名。乾隆年間,在吸取當地梆子腔、落子腔、民間音樂等素材之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演唱形式——潞安大鼓。如今的潞安鼓書板式豐富、鏇律優美動聽、韻味獨特,成為我省和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曲種之一。
早期的潞安大鼓表演者主要是盲藝人,遊走四方,說唱乞食,餬口謀生。舊時,潞安大鼓的說唱藝人多為盲藝人,而且多為單獨活動,經常受到欺凌,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清乾隆三年(1738年),馳名於上黨一帶的鼓書藝人路占元、董祥五,召集了潞安府八縣133名藝人,成立了較為嚴密的行會組織“盲子隊”,後易名“三皇總會”,路占元和董祥五分別任正副會長(也稱掌教),按師承體系和地域分布成立了七個分會,分別由較有威望的老藝人任掌教,民眾稱其為“瞎官”,並制訂了相關的行規以規範本行業藝人的言行。如:“一不可擾行亂利,二不要行恨行人。三不可錯行紕路,四不可仗瞽行兇,五不可私傳流星,六不可盜物藏身,七不可愛財見小,八不可背師忘情,九不可不走正路,十不可無淺無深”。每年他們要舉行一定的活動,其中有一項是進行獻藝比賽,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說唱技藝的提高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該組織對盲藝人的生存權利起到了保護作用。
清末民初以來,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潞安大鼓藝人身殘志堅,自發組織和成立了“盲人曲藝宣傳隊”,自覺宣傳抗日思想,表現了自身藝術的獨特價值和民間藝人的愛國情懷。潞安大鼓綜合了戲曲演唱和擊板說書兩種形式的優點,是以各種民間樂器演奏為烘托,來表達人物豐富思想內容和大型史實情節的獨特藝術形式,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經歷,在其他民間文化中比較罕見。潞安大鼓演出不受場地和道具限制,易編易排,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引導民眾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藝術特色
潞安大鼓演唱初期以缸片、瓦片或鋼板擊節,無弦樂器伴奏,形成了似說似唱的乾板腔和過門短等特點。演出形式早期多為一人或兩人,一人演出時,演唱者一手自擊書鼓,另一手操另一件擊節樂器。兩人演出時,一人擊鼓說唱,另一人擊節。演唱時,鼓多用在前奏或間奏處花打,當時均無絲弦樂器伴奏。演出時站唱、坐唱均有,也有站坐相間演唱。1930年左右,高福樹始在長治一帶以一手擊鼓、一手拍板,兩腳打鑼、拍演唱,其徒弟以老胡胡伴奏。而同期的張銀娥、李鼠孩等卻是自彈三弦,由他人擊鼓板和老胡胡伴奏演唱,這兩種演唱方式各具特色,同時贏得了聽眾的喜愛,隨即風靡上黨。近現代以來,鼓書中逐漸加入了絲弦樂器伴奏,20世紀40年代,在伴奏中又增加了二胡、板胡、低胡等弦樂,並配入打擊樂器,演唱形式和樂器伴奏又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樂器又增加了嗩吶、笙管等,打擊樂器去掉了書鼓,改用堂鼓。
潞安大鼓唱腔優美,最大的特點是間奏短,宜於敘事,說唱性強,因此,它最適宜登台演唱,伴奏與唱腔的配合,有著“唱時不奏,奏時不唱”的特點,每句唱腔之後,常接一個過門,節奏明快,氣氛熱烈。潞安大鼓的演出形式隨意性強,可一人說,也可伴舞,還可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演出陣容可大可小。潞安大鼓板式豐富,鏇律優美動聽,土色土香,韻味獨特。潞安大鼓的過門短,伸縮性強,既適合小範圍內的堂會演唱,也適合在大舞台上表演。
文化內涵
潞安大鼓深深紮根於人民民眾之中,為民眾所喜聞樂見。一方面是它的音樂和語言富有地方特色,親切生動;另一方面,它的表演形式靈活,不受場地等條件限制。它通過民間傳說、歷史故事表達人們的願望和要求,反映人民的愛憎和疾苦。
當地民眾一般稱曲藝為“說書”,稱說書藝人為“先生”。在民間,農家的各種事情,往往需要有說唱的參加。如祭祀、還願、祝壽以及各種喜慶活動都要有一定的儀式。在這些活動中,村民喜歡請“先生”說唱助興。做生日祝壽、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祈福還願時曲藝也被用來作為習俗的儀式手段與依託。所寄託和表現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娛樂消遣與審美需求,更是一種崇尚神聖的社會理想和生命意識的特殊表達。
潞安大鼓在不同的時期出現了一代又一代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藝人。其中最為著名的有20世紀初的魏銀洞、趙文旺,20世紀20至30年代人稱“鐵嘴”的高福樹和人稱“琉璃嘴”的張銀娥,20世紀50至80年代人稱“鋼口”的於書田。1960年前後,又湧現出焦天保、王長勝、師愛玉(女)、崔嫦娟(女)等一批新的受民眾喜愛的藝人。潞安大鼓在師承關係上,曾以“晉、旭、文、武、冠、興、長、福、德、利”為序排輩,這種排輩究始於何人,又何人終結,無考證。但投師學藝樹立文約卻延續到1945年解放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藝人傳藝一般均在晚年收徒,還多為一師一徒,並有“各教各的徒,各說各的書”之說。
而今長治縣有十餘個業餘曲藝演唱隊經常奔波在晉東南各縣區,形成了空前的民眾性文娛活動,培養出了數十個主唱演員,如今長治各縣區不少村鎮,每逢廟會或慶典節日,不是唱戲,便是說書,有的村除唱戲外還要邀一班或幾班曲藝隊演唱,有的村平時有過滿月、祝壽等個人活動,也要請曲藝隊助興,一唱便是三四天,甚至更多。潞安鼓書成為當地人民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形式。
潞安大鼓的各類節目,承載了當地人的生活理想、認識願望和情感趣味,是當地民眾精神風貌與心理特徵的審美映射。其中包含著大量的社會倫理與生活知識。不僅是娛樂和消遣的手段,同時具有教化和認識的功能。節目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和主題傾向,又是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鮮活材料,集中折射著當地人非常鮮明的文化心理。不僅是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和審美手段,而且是當地人明辨是非、增長知識和通理教化的重要精神滋養。千百年來,它一直承擔著豐富當地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使命,是當地百姓心靈生活的重要依託。
代表人物
潞安大鼓在全國造成一定影響還是1986年以後的事,這和當地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業餘曲藝家——傅懷珠有關。
“山西人,愛吃醋,家家有個醋葫蘆,葫蘆有情傳佳話,唱一段潞安大鼓書。”他用這樣朴樸素素的語言拉開了《醋為媒》的序幕。1986年,《醋為媒》在全國曲藝大賽中榮獲創作、表演、音樂設計、音樂伴奏四項獎,也讓潞安大鼓這一鄉土曲種在我國曲壇名聲大振。1987年,《拙老婆》在全國曲藝作品評獎中再次奪得金杯獎;1990年,《九月九》在“長治杯”全國曲藝大賽中一舉奪魁。《九月九》是一篇詩情洋溢的作品,在這個愛情悲劇中,以三月三(訂親)、六月六(離情)、九月九(絕情)三個階段為主線,情感上大喜大悲,情節上大起大落,給人以震撼心靈的巨大衝擊力。人們在悲與喜的強烈反差中,情感受到撞擊,心靈受到震撼,從而大徹大悟,得到反思。讀來如詩,唱來如歌。如在反映一對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愛情悲劇時寫道:“年年有個九月九,分醉霜林紅葉稠,瑟瑟秋山蕭蕭雨,枝頭疑是淚花流。”如在寫兩位主人公自幼相處的情景時寫道:“上學去,赤足過河手牽手;回家來,石板上寫字頭碰頭。”用簡練的語言形象地勾畫出兩個農村青年男女少時的情趣。又如:“夜絨絨,風幽幽,人間有情風也柔,月牙兒含笑下山去,唯聞小河汩汩流。”以無情逝去的小河,反襯多情的風月。1992年,《小城變奏曲》在全國“建設之光”文藝大賽中又獲頭獎。
以上作品均出自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業餘曲藝作家傅懷珠之手,他是農民的兒子,作品中滲透著農民的理想、情感、趣味,他的唱詞獨具特色,明朗、雋永、風趣、幽默。為此,中國曲協於1992年5月在長治舉辦了“傅懷珠曲藝作品研討會”。正是有了以他為代表的曲藝人的不斷努力,才使得潞安大鼓這一鄉土曲種在我國曲壇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