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故宮

壯鄉故宮

衙門右側為世襲莫氏土司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衙門原為莫氏世襲土司官邸,明萬曆十年(1582年)始建。 解放後1963年,忻城土司衙門、莫氏祠堂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

廣西來賓市莫土司衙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整個亞洲保存得最完好的少數民族土司文化建築,被世人譽為“壯鄉故宮”
莫土司衙門正門
【壯鄉故宮簡介
忻城縣土司衙門位於縣城中和街,翠屏山北麓,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 年),原為明清時期忻城土縣官吏辦公的場所,故名。衙門右側為世襲莫氏土司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兩者占地總面積約9281平方米,(總占地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是廣西保留比較完整、規模最大的土司建築。衙門原為莫氏世襲土司官邸,明萬曆十年(1582年)始建。以後,歷經多次兵燹。明萬曆年三十三年(1605年),家庭內訌,衙署被焚殆盡,同年重修歷時10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家庭再度內訌,衙門再度被焚,同年再維修道光10年(1830年)又作大維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農民軍首領覃火生率兵打進縣城,衝進衙門,趕跑了最後一任土司莫繩武,焚燒了三堂(土司臥房)和東花廳。解放後1963年,忻城土司衙門、莫氏祠堂被列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第五次是1986年至1995年,國家文物局、自治區人民政府下撥專款60多萬元,對占地面積9000多平方米的衙門主體建築進行全面維修。1992年6月,維修任務完成,土司衙門正式對外開放。至1995年年底止,代理土司官邸維修任務完成,1996年初修復三界169原名三清閣)。1996年11月,忻城土司堂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接待的遊客日漸增多,各高層次、高規格團體,自治區內外遊客以及不少海內外的民族、民俗學者,專家教授慕名而來。如日本東洋大學助教授谷口房男、泰國皇家藝術大學學者諾番、澳大利亞著名學進賀大衛,以及泰國民俗文化考察團等曾多次實地考察、採訪,獲取了大量科研資料。
【壯鄉故宮布景概況】
世襲土司莫氏祠堂 , 分前中後三進,前面亦立照壁,照壁兩側為門第。門楣浮雕“本支百世”、“列國一同”八個大字。第一進為正門,門前置石鼓一對。第二進為正廳,正廳明間設八扇活動屏風,次間為客房,前後透雕花窗,古萬字間花圖案,頗具壯族民間藝術風格。浮雕藝術高超,工藝十分精巧。三進為後殿,為當年安放土司歷代宗親牌位處。祠堂和衙門除構架有不同時代特徵外,布局裝飾與衙門協調相稱,相互烘襯
衙門座南朝北,大門臨街,背倚翠屏山,縱深110米。衙門主體原由前門照壁、大門、正堂、二堂、三堂、東西花廳、長廊、兵舍、監獄構成。從大門至三堂,監獄兵舍、東西花廳、東西廂房按順序分布左右。其餘附屬建築有莫氏祠堂、三界廟(又名三清閣),代理土司官邸、參軍第、大夫第、練兵場、土司官塘等。現存前門照壁、大門、正堂、二堂、西花廳、長廊,為清道光十年(1830年)按原樣重建。
大門臨街,門前為寬廊,廊柱有黑底金字陰文楹聯,上聯“守斯土、蒞斯民,十六堡群黎誰非赤子”,下聯“辟其疆、利其賦,三百里區域盡隸王封”。大門兩側是八字跨街牌房,稱東、西轅門,門楣相上橫額分別浮雕“慶南要地”、“粵西邊隅”八個大字。楹聯及橫額傳為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 重修時名書法家鄭小谷手書,原物已毀,現存為後人補書。衙門前豎立巨幅照壁,照壁前有一小廣場。進大門是一大院,院中有民國14年(1925年)種的巨榕1株。頭堂頗具明代建築特點,由八根柱子支起天面,並與天梁形成框架,東西兩面磚牆不承受壓力,只起到擋風及裝飾作用。這些柱子均系木精製,木質堅硬,經久而用,歷時近200年,還是質堅如初。另有仿壯錦圖案製作的花窗,鑲嵌於屋脊、屋角、山牆的龍頭魚身水神——舐吻,以及以福祿壽為內容的各種圖案頗具民族特點。頭堂、二堂同長廊相連,長廓兩側是東、西花廳,再經一大院則是三堂。衙門全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翹脊,穿斗構架,木構件均系珍貴木材製作,天面飛檐翹脊,落地門式屏風,彩繪浮雕,朱漆樑柱,古色古香,氣勢軒昂豪華。
衙門整體布局嚴謹,講究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正堂森嚴肅穆;二堂三堂莊重豪華;後苑謐靜清幽;東、西花廳則華貴高雅,不失為當年侯門貴胄府院氣派。
【莫氏土司生平簡介】

土司是指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該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該官職的人。
忻城莫氏土司,始祖莫保系永定(今宜州市)壯族人。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被授予宜山(今宜州市)八仙屯千戶職。明洪武(1368一1398年)初年,莫保被罷官,遂率子孫及親丁,徙居忻城境。永樂二年(1404年)忻城陳公宣領導忻城壯瑤農民起義,攻縣治,燒官署,縣宰蘇寬棄城而逃,莫保玄孫莫敬城參加鎮壓,被推舉為土官。於是縣有二令,土流合治,但權不相統,流官握空印,每年春冬到縣視事兩次而已,余時僦居府城。弘治九年(1496年),忻城縣降為土縣。從此,莫氏土官獲世襲,一統忻城天下。莫氏土司歷明、清兩朝,至第十九任土官莫繩武因“縱匪殃民,世濟其惡”,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被撤,其子孫永不準再行請襲。莫氏土司將全縣大部分土地據為已有;政治上,實行獨裁統治;軍事上,養兵曾達1000人,鎮壓農民起義。莫氏土司統治期間,建思練官房作勸農停車所;積極發展壯錦生產;修山隘、開鄉道、架橋樑,鼓勵農民發展私有經濟;創辦義學,注意發展經濟和文化。
忻城土司衙門自明萬曆至今,有400餘年歷史,歷盡滄桑,幾遭劫難,仍保留明代建築原貌,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的寶貴實物依據。其特有的建築風格和美麗風景值得廣大遊客來領略一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