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壩系生態農業介紹:乾壩;溝床層層打壩築谷坊,攔泥淤地、截流蓄水、抬高溝底,固定溝床,溝道一邊田間路,一邊排洪槊,形成埂地JrJ台化、田園化、水利化、便利化在壩系布置上.根據防洪保全和攔泥淤地等不同要求,合理確定壩數、壩高與建壩順序,確定壩系中不同單壩的位置、功能等,通過合理布置,攔截坡面防護體系沒有攔截住的水土,變荒淘為壩地。在治理形式上,實行戶包小流域、拍賣四荒、股份合作外資貸款等多種形式規模治理,形成了國家集體、民眾等多渠道投人機制:大溝道、骨幹壩重點工程國家投資,專業隊實施;一般工程縣上補助,民眾投勞實施;支毛溝遭.分戶治理,明晰產權、長久受益通過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隰縣治溝骨幹壩為支撐的壩系工程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縣已建成壩庫7座,治溝骨幹工程4座,淤地壩514座,在支毛淘修谷坊l7處總庫容量達l0079萬m,可淤地1426.81萬hm,目前已攔泥1792萬m,淤地133347hm:。已治理流域的泥沙基本不出溝.生態環境太大改善,增產效益十分突出,單位面積產量是坡耕地的8倍。尤其是通過近幾年嚴重自然乾旱檢驗,壩系工程顯示出極強的抗旱穩產保收A的效果2壩系農業的效應2l垠系農業是乾旱地區農業發展的理想選擇壩系工程攔截泥沙淤成的溝壩地.保水保肥教能好經試驗,梯田、水澆地年保水率為0.8.壩地為II998年至今連續4年大旱.垣川地減產3成上.而溝壩地糧食產量基本平穩.單產是坡耕地的7倍至10倍全縣糧食作物面積I萬多hm、其中溝壩地面積2000hm,只占糧食麵積的I6+7%.而溝壩地糧食總產卻占到全縣糧食總產的50%,增長效益十分突出.抗旱效能極其顯著。1999年.隰縣在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情況下,全縣均糧食達到537kg.居生省前列實踐證明、置展壩系農業是十年九早的黃土高原殘螈淘壑區的展佳選擇,22壩系工程較好地利用了水資稱.賓現了澇水旱用淤地壩攔淤漫前可用於蓄水,淤滿後衛有很強的滲水性:治溝骨於工程可長期保持部分蓄水庫容,將暴雨、洪水攔蓄起來,發展節水農業例如.河溝2號骨幹壩蓄水百萬方.配套提水設施,抽水上垣,變山下水為山上用,節水灌溉後堰垣333.3hm2果園。在每年太早期間,果園全部保澆不減產23壩系農業的發展促進丁坡耕地的退耕還林還草和種植結構調整壩系農業變廣種薄收為少種多收,由於壩地與其它耕地,特別是坡耕地效益比差懸殊。民眾對建設壩地.發展壩系農業積極性大、熱情高,高產作物面積相對向壩地集中轉移,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大量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僅2001年全縣退耕還林還草33333hm,進而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最佳化。農林牧占地比例由過去的32:598:82,調整為目前的22.566:115;土地利用率由21%提高到586%做到了宦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揚長避短,各盡其力24減少丁入黃泥沙,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溝道是地表徑流的通道,是土壤泥沙流失的集中地.是泥沙流人黃河的源頭,壩系工程乾支溝各級壩系自成體系.功能齊全,優勢互補,具有滯洪、攔泥、淤地等效能治理後的溝道基本達到了對洪水泥抄的全蓄、全攔。全縣水土流失綜台治理面積累計達到68707km:徑流和泥沙攔蓄率分別提高了23.6%和274%,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2.5加快了群焱增收脫岔奔小康步伐全縣已建成可耕作壩地2000hm:,受益民眾』、均糧食500kg上,人均收人達1600元.比全縣農民人均收A高出l6%。由此在當地民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壩庫能致富.奔小康不發愁
汾西縣
汾西縣地處黃土丘陵殘垣溝壑區,溝壑區面積占到全縣總面積的75%,全縣耕地總面積31萬畝,其中,坡耕地面積達25.4萬畝,溝壩地面積為5.6萬畝。而就是這僅占全縣耕地面積1/6的溝壩地,每年貢獻全縣1/2的糧食產量,可以說它是個“刮金板”、“聚寶盆”。
汾西縣建設溝壩地有悠久的歷史和廣闊前景,據《汾西縣誌》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有“汾地山崗,宜潦畏旱,澗河溝渠下濕處,淤漫成地,易於收穫高田”的記述,農民民眾中也有“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垣””“壘堰如壘倉,漫地如存糧”的諺語。全縣1公里以上的溝道有667條,溝道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4公里,且大部分溝道為“U”型溝,溝寬、溝淺、溝道比降少,具有壩系建設的優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