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下的生活

壓力下的生活

《壓力下的生活》是由本森特、康文林、李中清等著名學者編著的一部有關十八至十九世紀歐洲與亞洲人口行為與經濟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的論文集。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實例闡述了與眾不同的人口觀,為人口學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極大的貢獻。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壓力下的生活

書中的各位作者蒐集了大量有效的數據,在家庭和社區的語境中清楚地說明的有關人口行為的問題,從而使得跨歐洲和啞洲的比較分析成為可能。多年以後,這本書仍將是人口史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作品。

——羅納德·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口和經濟學教授

關於比較史的討論很多,但比較史的系統研究卻很少。本書的各位作者為我們奉獻了一部在概念和技巧上都非常出色的作品,也為後來者樹立了一個榜樣。

——理察·伊斯特林南加州大學校聘經濟學教授

在這部出色的作品中,本特森、康文林、李中清及其合作者比較了工業化前夕幾個世紀中歐洲和亞洲的人口動態。他們利用隨機模型和地方史研究,展示了家庭結構、文化價值觀和家庭決策如何產生了年齡、性別和收入水平等影響死產率的變數。這些研究把獨特的地理廣度和對地方細節的準確關注結合起來,對於我們理解前工業社會的基本生活模式至關重要。

——傑克·古德斯頓喬治·梅森大學哈澤爾公共政策講座教授

該書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1700年以來人們如何逃脫飢餓和天折的威脅。它超越了此前對於書中所蒐集的財富數據的比較研究,也超越了以往的分析性洞見,它是關注微觀和巨觀層面上長期趨勢的歷史學家、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的一·部必讀著作。

——羅伯特·w.福格爾

芝加哥大學人口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創性的論文集,書中首次系統地分析了18~19世紀歐洲和亞洲的人口行為與經濟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運用事件歷史分析法,考察了當時的比利時、義大利、瑞典、中國和日本100多個鄉村社區中10萬餘個生活史實,分析其在經濟和社會壓力下的人口反應。從而挑戰了以歐洲為中心的馬爾薩斯人口觀,證明了人口行為具有空間差異,而且取決於人類的意志,特別是社會結構和文化實踐,這就把歷史人口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我國人口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摘插圖

第一章 一種新馬爾薩斯主義視角

隨著1798年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1thus,1766~1834)人口論》及其1803年增訂第二版的面世,學術界和大眾開始關注人類大多數歷史上的貧困現象的比較以及不同人口過程在決定人口規模和生活水平時的重要性。馬爾薩斯區分了兩種理想的人口過程模型:一種主要取決於死亡率,他稱之為“積極抑制” (positivecheck);另一種主要取決於結婚率和出生率,他稱之為“預防性抑制”(preventive check)。“積極抑制”的人口伴隨著持續貧困,“預防性抑制”的人口則走向繁榮。馬爾薩斯概括了當時所能獲得的數據,證明第一種過程是人類多數歷史上,包括當時的非西方社會的普遍現象;第二種過程則僅僅是“現代”歐洲,特別是英格蘭的特有現象。最後,儘管當時缺乏類似的可靠歷史數據,他還是提出了一種有關人類生存狀況的“令人滿意的”歷史觀念,至少是關於“一個民族在一段時期內”的歷史圖像(Malthus,1826/1986,18),他認為人類生存歷史會因以下因素而有所差異:年齡、階級、性別、人口的相對變化、生活水平以及與積極抑制和預防性抑制的長、短周期擺動相關的其他社會行為。

我們對西方的、集體的、長期的人口過程知之較多,相比之下,對東方的、微觀層面的、短期的人口過程了解較少。因而,儘管馬爾薩斯和此後的其他許多人在人口研究方面取得很多進展,但我們對比較歷史人口動力學的了解依然很不充分。儘管我們已經詳細重建了“一個民族在一段時期內”,即西方世界,特別是18世紀以來的經濟人口過程,①我們對非西方世界相應過程的了解才剛剛開始。我們重建了少數幾個國家的人口行為指數,但還有必要從地域、社區、階級、性別和族群角度對這些比率作進一步的區分。類似地,儘管我們對過去兩百餘年裡世界範圍內人口行為的長期變遷知之較多,但除了關於集體波動的計量經濟學研究以外,我們對於短期擺動,尤其是它們在上述方面的不同影響依然知之甚少。

……

圖書目錄

原版序言…………………………………………………………………………………………1

致 謝……………………………………………………………………………………………1

作者簡介…………………………………………………………………………………………1

第一篇 緒 論

馬爾薩斯的觀點…………………………………………………………………………………3

第一章 一種新馬爾薩斯主義視角……………………………………………………………5

李中清、康文林、托米·本特森

第一節 方法………………………………………………………………………………8

第二節 數據………………………………………………………………………………18

第三節 設計………………………………………………………………………………19

第四節 組織………………………………………………………………………………22

第二篇 比較地理

第二章 生活水平與經濟壓力…………………………………………………………………31

托米·本特森

第一節 東西方生活水平的差異…………………………………………………………33

第二節 生活水平的概念…………………………………………………………………37

第三節 關於死亡率與短期經濟壓力的研究……………………………………………43

第四節 營養、災害與死亡率……………………………………………………………48

第五節 糧價及其對不同社會經濟群體的影響…………………………………………53

第六節 個體和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消費和生產…………………………………………59

第七節 結語………………………………………………………………………………65

第三章 經濟壓力與死亡率……………………………………………………………………67

康文林、李中清、托米·本特森

第一節 理論………………………………………………………………………………70

第二節 水準………………………………………………………………………………73

第三節 反應………………………………………………………………………………77

第四節 結語………………………………………………………………………………91

第四章 家庭與社區……………………………………………………………………………93

李中清、托米·本特森、康文林

第一節 社區組織…………………………………………………………………………95

第二節 家庭群體組織……………………………………………………………………102

第三節 結語………………………………………………………………………………114

第五章 社會與死亡率…………………………………………………………………………117

李中清、康文林、王豐

第一節 社會理論…………………………………………………………………………119

第二節 方法………………………………………………………………………………124

第三節 水準………………………………………………………………………………125

第四節 反應………………………………………………………………………………135

第五節 結語………………………………………………………………………………142

第三篇 地 方 史

第六章 斯卡尼亞四個教區的死亡率與社會階級,1766~1865年…………………………147

托米·本特森

第一節 貧困救濟…………………………………………………………………………151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社會結構……………………………………………………………156

第三節 模型和數據………………………………………………………………………164

第四節 結果………………………………………………………………………………168

第五節 結語………………………………………………………………………………184

第七章 莎特及其周邊地區的死亡率與現代化,1812~1900年……………………………189

喬治·奧爾特、穆里爾·內文、米歇爾·奧里斯

第一節 數據………………………………………………………………………………194

第二節 從舊的危機到新的危機:經濟發展的人口成本………………………………198

第三節 關於死亡的經濟學:價格、工資和社會經濟結構的互動影響………………205

第四節 家庭中的死亡……………………………………………………………………216

第五節 住房、擁擠和家庭內部的死亡率差異…………………………………………217

第六節 結語………………………………………………………………………………224

第八章 埃米利亞、托斯卡納和威尼斯三個社區的死亡率與環境,1800~1883年………229

馬可·布雷斯奇、倫佐·德羅薩斯、馬泰奧·曼弗雷迪尼

第一節 背景………………………………………………………………………………23l

第二節 義大利北部………………………………………………………………………235

第三節 數據………………………………………………………………………………245

第四節 模型………………………………………………………………………………247

第五節 結果………………………………………………………………………………253

第六節 結語………………………………………………………………………………275

第九章 奧州兩個村莊人口的死亡率與家庭,1716~1870年………………………………277

津谷典子、黑須里美

第一節 背景………………………………………………………………………………280

第二節 社區和數據來源…………………………………………………………………286

第三節 死亡率水準和模式:生命表分析的結果………………………………………293

第四節 多變數分析中的變數……………………………………………………………296

第五節 離散時間事件史分析的結果……………………………………………………305

第六節 結語和討論………………………………………………………………………320

第十章 遼東七個人口群體中的死亡率與家庭,1749~1909年……………………………323

康文林、李中清

第一節 清代中國的生活水平……………………………………………………………324

第二節 數據………………………………………………………………………………329

第三節 模型………………………………………………………………………………334

第四節 結果………………………………………………………………………………340

第五節 結語………………………………………………………………………………356

第四篇 比較人口學

第十一章 死亡率的性別差異…………………………………………………………………361

喬治·奧爾特、馬泰奧-曼弗雷迪尼、保羅·奈斯泰特

第一節 關於性別差異的各種解釋………………………………………………………363

第二節 性別差異的年齡模式……………………………………………………………369

第三節 結語………………………………………………………………………………39l

第十二章 嬰幼兒死亡率………………………………………………………………………393

米歇爾·奧里斯、倫佐·德羅薩斯、馬可·布雷斯奇

第一節 嬰幼兒死亡率:估算、水準和趨勢……………………………………………396

第二節 嬰幼兒死亡率的模型……………………………………………………………407

第三節 人之初:嬰兒與家庭……………………………………………………………415

第四節 生物的還是社會的?數據的挑戰………………………………………………424

第五節 因果關係轉變:當兒童在經濟條件面前變得更脆弱時………………………436

第六節 相同的模式,不同的水準:從文化到生態……………………………………439

第七節 結語………………………………………………………………………………444

第十三章 老年死亡率…………………………………………………………………………447

津谷典子、保羅·奈斯泰特

第一節 理論背景…………………………………………………………………………450

第二節 數據和指標………………………………………………………………………453

第三節 死亡率水準………………………………………………………………………463

第四節 死亡率的決定因素………………………………………………………………467

第五節 結語和討論………………………………………………………………………482

第十四章 行為與人口學:壓力下的生活之歐亞比較………………………………………485

李中清、康文林、托米·本特森

第五篇 附 錄

第十五章 資料來源和指標……………………………………………………………………499

康文林

第一節 需要………………………………………………………………………………500

第二節 資料來源的比較…………………………………………………………………502

第三節 可獲得的數據……………………………………………………………………509

第四節 模型………………………………………………………………………………519

第五節 結語………………………………………………………………………………534

圖表目錄索引……………………………………………………………………………………535

一 地圖索引………………………………………………………………………………535

二 圖題索引………………………………………………………………………………535

三 表題索引………………………………………………………………………………537

參考文獻…………………………………………………………………………………………54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